与几年前社区营销的红火相比,今天的企业更多的体会到了社区营销的艰难。社区变了,消费者变了……面对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新社区,既诱惑又困惑,社区里究竟蕴藏着怎样的财富?
时间:2004年7月
地点:夏天北京某小区的社区
主题:社区内营销场景:
大门口散发宣传单的推销员有增无减,门卫室门口挂着某防盗门企业提供的安全提示宣传海报;以某品牌矿泉水命名的小卖店里,正在进行冰淇淋买赠促销;社区广场周末由XX牛奶公司组织了消夏晚会;社区活动中心厨具以旧换新还在继续;楼门口的公告栏里一律是回馈消费者和义诊的消息;信箱里健身中心、美容机构诚邀加盟,而且一律让你觉得占了好大的便宜;电梯间里广告不断更新;家门口照例是最新的超市降价活动宣传单;有人按门铃,你可能迎来各种业务员的张张笑脸……
社区营销的花样在不断翻新,无孔不入,让人眼花缭乱甚至有些厌烦。这,就是越来越多的企业企图挖掘财富的地方。那么,如果你的公司也希望从中掘金的话,资源有哪些,采取怎样的方法,会遇到哪些问题呢?
零售终端之道
对于大多数快速消费品来说,占领社区零售终端是他们实现销售的基础。目前,社区的零售终端大体有以下几种:
零售点:包括食杂店、早市、菜市场等,是社区终端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家庭主妇的主要活动场所。不仅是销售场所,也是重要的口碑传播场所,因此在这些市场设点时,必须注重摊位的包装,通过销售人员统一着装和氛围营造,提高品牌形象。
某类产品的专门店:例如水站、奶站、批发点等。值得注意的是,以水站为代表的专门店具有配送、兼容优势,不仅是零售场所,同时也是渠道建设的合作伙伴。
专卖店:企业自建的终端专门店。专卖店模式虽有很多益处,但并不适合所有企业,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物,财力和物力,综合资源是否支撑,因此中小企业更需要反复权衡,专卖店对于品牌而言是一种超前行为,需要长时间的市场培养,所以专卖店在现实阶段的意义是宣传大于获利。
很多企业认为,开拓社区零售终端完全依靠DSR(销售代表)的能力,其实,一个清晰的渠道框架是社区零售终端的基础,是采取直销还是分销,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直销模式:由经销商直接开拓社区的各类终端,并承担后续的单店配送、管理和服务等工作。这种模型的优点是:对终端的控制力较强,能有效掌握社区网络,相对应的缺点是:物流配送难度高,管理成本高。
直营模式 (以牛奶产品为例):
分销模式:要求社区内的分销商,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和配送能力,同时功能上更偏重于整箱销售,与单纯的零售点有所不同,需要设计让渠道成员们所接受的价格层次。
分销模式(以牛奶产品为例):
社区营销与普通的卖场相比,更加强调人性化的服务。因此,在做好终端和渠道之后,必须设计更加温暖的、特别的销售方式。例如送货上门、针对不同社区提供增值服务、建立会员组织等等,拉近消费者与产品、企业间的距离,这就涉及一个品牌的扩散和传播问题。
品牌传播之道
很多企业把社区作为品牌宣传的窗口,希望达到终端销售和品牌建设的同步发展。由于社区的特殊性,为品牌的建立提供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
社区里广告同样需要创意
因为社区广告商覆盖的小区一般都是采取封闭式物业管理,所以社区居住人口的特征、在社区活动的路线高度固定,为信息有效到达创造了理想条件。尤其是电梯广告,密闭的空间强制你去阅读广告信息。这一点恰恰是很多快速消费品企业进行传播的目的。不仅如此,社区传播的费用相对于其他形式的广告费用低,可以节省预算。从目前来看,社区广告有以下几个方式:
电梯:密闭的空间强制消费者去阅读广告信息。但是电梯广告由专门的广告公司承揽,在社区广告中费用比较高。
食杂店: 食杂店比较常见的宣传载体是墙壁海报、店招广告和太阳伞等。一些经验丰富的营销人特别推崇“堆箱广告”,所谓堆箱广告就是在食杂店门口将外包装箱整齐的堆砌,付出少量的费用,但宣传的效果十分不错。
海报张贴:是社区营销中的主要宣传方式之一。海报张贴的选点十分重要,除了社区的宣传栏(通常属于居委会或当地工商局管辖)、食杂店和居民楼留言栏外,还可以考虑在农贸市场出入口、小饭馆等处张贴。
DM直邮:DM直邮广告较高的到达率是它的最大优势。几乎每个城市的邮政广告公司都有这项业务,单位成本0.5元左右。由于直邮广告越来越多,阅读量有所下降,所以在设计上尽量简洁明了,配合促销信息传播更为有效。
除此之外,还有悬挂条幅、指路牌等等。其实,社区里广告形式远不止这些。例如溜狗产生的粪便是令很多小区头疼的问题,于是某狗粮生产企业在很多小区中放置了方便抽取的塑料带,外边的盒子上印有该品牌的标志,即达到了宣传的目的,有方便了小区居民。将产品与小区生活相结合才是上佳的广告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