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数字商业时代》报道 《非诚勿扰》、《梅兰芳》、《叶问》、《女人不坏》、《大搜查》……2008年贺岁电影云集。
与往年相比,2008年的贺岁电影除了数量增多以外,还有另外一个特点:普遍增加了植入式广告。除《梅兰芳》、《叶问》等影片因为题材原因,不适合植入广告外,其他所有影片中几乎都能看到明显的广告痕迹。 其中,《非诚勿扰》里的广告数量,更是让很多对植入式广告陌生的观众认识了这一电影的新“看法”。
对于《非诚勿扰》中的广告,很多观众认为是一种打扰,伤害了自己对于电影本身的感情。当该片因植入广告太多而受到观众、媒体抨击时,导演冯小刚不平地说:“为什么只说国产电影,外国导演拍的为什么不说?”
的确,植入式广告并不是新生事物,在《007》、《偷天换日》等很多好莱坞大片中早已出现。但是,“不说”的原因不是在于中国导演还是外国导演,而是如何将电影与广告完美结合。
电影需要植入式广告
“我爱吃菠菜,我是大力水手波比。”这句广告词随着《大力水手》的热播而风靡全世界, 同时,也给观众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吃菠菜能使身体健康。
《大力水手》拍摄于1929年,70多年来的传播,已经使几代美国人都养成了吃菠菜的习惯。事实上,《大力水手》就是由菠菜罐头生产商赞助拍摄的。所以,植入式广告对于诞生于19世纪末的电影来说,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
最早开始运用植入式广告的是欧美的电视公司,好莱坞使其发扬光大,成为一种令人注目的商业模式。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被列入2004年美国电影排行榜的37部影片中,都有百事可乐、可口可乐、摩托罗拉、耐克等公司投放的广告。其中,百事可乐的广告一共投放到了7部电影中。
2005年,福特公司在好莱坞成立了专门的代理公司,其职责就是为公司品牌寻找植入电影的机会。有调查表明,美国2/3的电影业收入来自于增值部分,电视剧有75%的资金来自植入式广告。
目前,中国每年的电影票房收入在40亿元左右,仅相当于一个楼盘的价钱。据业内权威人士透露,中国电影产业整体利润是负数,每年出产的300多部电影中,只有少数几部盈利,其次是持平,大多数是赔钱的。加上盗版的猖獗,国产电影如果仅靠票房收入的话,恐怕很难走得长远。所以,国内的电影商们也在不断探索票房之外的营收方式。
2007年上映的国产影片《爱情呼叫转移》邀请了范冰冰、伊能静等12位女明星加盟,讲述了一个离奇的都市爱情故事。剧情中给手机、Mp3、电信运营商、房地产项目提供了大量的植入可能。
最终,《爱情呼叫转移》吸引了来自中国移动、康佳、诺基亚、万象高尔夫花园,以及爱国者等广告客户的赞助。该片的票房收益并不高,仅1700万元左右,但累计的广告收入和置换广告的价值总共将近7000万元。
冯小刚从《不见不散》开始就有了植入式广告的影子,并且在近年来的《手机》、《天下无贼》中将植入广告的份量逐渐加重。
《天下无贼》中,两个便衣警察在火车上用惠普笔记本电脑查疑犯资料,镜头定格为3秒。为此,惠普给出的价码是50万元。
2008年投资4000万元的《非诚勿扰》,仅靠广告就收回了一半成本。
也许,影片中插入广告并不是导演创作的本意,但广告却是比票房更为可靠的收入保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