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文化 > 文化 > 正文
佳酿背后的美丽传说
来源:  2015-12-21 14:20 作者:

  我的家乡景芝,盛产美酒。这座齐鲁古酒镇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一路传承发展下来,便是一部厚厚的史书。
     
  家乡的人爱酒,也很会酿酒。
     
  说到酿酒,可追溯到明朝初年的一个传说:一位叫岳和善的外地人慕名来景芝买了两篓酒,当他推车至景芝西岭求助于一位白发老者拉车时,老者提出要过把酒瘾。不想,答应过后的情景让岳和善目瞪口呆——两篓酒很快被老者一饮而光。喝罢,老者晃晃悠悠至旁边一棵古槐下躺下,旋即鼾声如雷。眼看夕阳快要落山,又气又痛的岳和善沮丧地推起空车准备赶路回家。这时,老者醒了,慨然从嘴里吐出一颗粉红色小球,对他说:“这是酒宝,你跟上它,就有的是酒。”随即,老者悠然而逝。岳和善紧紧跟在酒宝后,又回到景芝镇,最终小球在一棵硕大的古松下不见了。奇妙的是古松底下一口清澈的井水伴着扑鼻的酒香汩汩翻涌。岳和善喜不自禁,一尝才知道是刚出窖的景芝美酒。“松下古井酒”使岳和善很快就过上了好日子。据说那位衣衫褴褛的白发老者是酒仙,他吐出的粉红色小球是酒宝,酒宝落在哪里,哪里就有沁人心脾的美酒佳酿。只是这个秘密不久便被人发觉,很快在十里八乡传播开来,但与此同时,这口井也失去了灵气,井中之水从此不再变酒,可这井水却出奇的好!为景芝酒水扬名天下立下汗马头功,更为“三产灵芝真宝地”的齐鲁古酒镇景芝添了一份神秘和厚文章来源华夏酒报重。
     
  酒,因有了一段传说,变得仙风道骨起来,变得生动鲜活起来;美酒,没有动人的故事,总是不相宜的;要不然,喝着酒而煞费苦心地寻找确凿的历史定位,会觉得索然寡味。浯河在这里也潇洒地写了一笔美丽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一名长着尾巴的男婴降生在酒乡景芝一户姓李的人家。父亲一怒之下砍掉了婴儿的尾巴,孩子痛疼难忍,三天嚎啕不止,但还是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并取名黑龙。父母看着一天天长大的黑龙除了屁股上有一条惹人注目的秃尾巴外,和别人家的孩子并无二样,但他们做梦也没想到这是身居浯河之畔的龙体投胎。 
  
  这年,黑龙的父母相继去世,景芝有名的酿酒传人赵天诚收留了黑龙,让他在酿酒作坊帮工,黑龙凭一身好力气及庄稼人的淳朴厚道赢得了赵掌柜的掌上明珠——灵芝姑娘的芳心。在白龙江畔,李黑龙开起了名为“龙泉酒家”的酿酒作坊。景芝酒的酿造秘方真是名不虚传,用白龙江的水照样能酿出具有景芝高烧风味的琼浆玉液来,顾客很快闻香而来,一时风靡整个白龙江畔。
  
  独霸白龙江畔的白玉龙系白龙投胎。李黑龙的出现令他“龙颜大怒”,趁夜深人静,纵火焚烧了“龙泉酒家”。终于,两人现出原形,在水流湍急的白龙江面上展开了一场生死较量,因白龙江畔的老百姓对白玉龙的恶霸行径早就恨之入骨,当白龙浮出水面喘息时,众乡亲纷纷投掷石块,砸得白玉龙头破血流,而当黑龙浮出水面时,众乡亲欢呼雀跃,纷纷投掷馒头、鸡蛋等食品。李黑龙体力不减,越战越勇,白龙终于不“张牙舞爪”了,奄奄一息,慢慢沉入水底。从此,白龙江畔的老百姓又过上太平盛世的日子了,当谈及李黑龙,再无人肯直呼其名,竟亲昵地称“秃尾巴老李”,并把白龙江改名为黑龙江作以纪念。  

  
  
  李黑龙为民除害,战败了黑龙江的恶霸白玉龙而被玉皇大帝召回,但他没有忘记养育他的故乡景芝,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日,他会乘云驾雨回山东老家探亲。这一天,被老百姓称之为“雨节”,人们用李黑龙留传的酿酒秘方酿出的上等景芝美酒祭祀他。说也神了,明明是晴朗的天空,忽然变得阴暗起来,霎时电闪雷鸣,大雨倾盆。乡亲们说,秃尾巴老李回老家了。这雨是他眷恋故土、思念亲人的眼泪,化成滴滴甘露,润泽这一方众生。直到今天,景芝当地还流传着“大旱三年忘不了五月十三”的谚语,按农事来说,农历的五月,是夏收秋播季节,这一谚语反映的即是人们对美好年景,过上富裕生活的祈福。
  
  景芝酒伴随“秃尾巴老李”之美名,被一代代人传诵着,由景芝到黑龙江畔,一路行程,千古流芳。古老的传说给家乡留下了众多的文化刻痕,因此家乡的人爱酒,那是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情结。每逢亲朋好友聚会,远方来客,必有景芝酒相伴。打开瓶盖,一阵馥郁的酒香扑鼻而来;入口则感到醇厚绵甜,浓香丰溢,幽雅荡气;进而倍添豪情,如入仙境。可谓:萃取众长成玉液,自成风格芝麻香。
     
  景芝美酒酿着我的乡情。其实,家乡何尝不是一杯酒呢?俗话说:最美不过家乡酒,最亲不过家乡人。当我远在他乡的时候,举起这浸泡祖祖辈辈的家乡酒,连同清风、明月、故园、亲情一同饮下,然后醉倒在乡愁中。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周莉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