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文化 > 文化 > 正文
知青点的“接风酒”
来源:  2015-12-21 14:19 作者:
     四十年多前,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高指示,一时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口号铺天盖地,一批批热血沸腾、稚气未脱的大中学生在“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歌声中,打起背包、扛着行李,搭车乘船,来到农村,来到他们的“第二故乡”。
     
  我们学校的目的地是苏北水乡金湖,一个“捧着金饭碗要饭吃”的地方。我当时因为年龄小、身体弱,加上学习成绩还不算差,关键是有着那年头十分讲究的好出身,被学校列入推荐上高中的名单中。但在那个“读书无用论”横行的年代,有谁还敢去“做学问”?
  
  看到绝大多数同学要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了,心痒痒的我再也坐不住了,三天两头跑到到学校“请战”,两次瞒着家人退回了上高中的通知书,还写下血书坚决要求和同学们一道奔赴金湖农村,但都被当时学校“执政”的工宣队打了“回票”。无奈之下,我只好含着眼泪送走了朝夕相处的同学,踏上了继续学习之路。
     
  从同学们的来信中,我知道了上河工的艰辛、夏收秋种日子的忙碌,也体会到九分钱一个劳动日的尴尬、青黄不接的日子的难捱。但那年的寒假,我还是忍受不了无尽的思念和言犹未尽的“纸上谈兵”,在同学们一次次的盛情邀请下登上了开往苏北金湖的班车。
     
  为我接站的是刚当下河工的“黄毛”。他不知从哪儿钻进了刚停稳的汽车,看见我就是一阵狂贬:“你个‘小把戏’总算有点良心,还没忘哥们姐们”,说话间,背上我装着香肠、咸肉的旅行包,拉着我就是一阵狂奔,边跑边说:“快,去吕良的最后一班船要开了,可不敢误了,大家都等着给你接风呢。”
     
  当我们气喘吁吁地赶到三河边的码头时,渡船已拉响了汽笛,缓缓离岸了。多亏了“黄毛”下乡一年练出来的甜嘴巴,大爷大伯地说了一大箩筐好话才使得渡船退回码头,放下跳板让我们上船。
     
  冬日的三河别有一番情趣。夕阳给河水穿上了金色外衣,不时过往的船队忙碌地穿行赶路,小火轮的“哒哒”声打破了沉寂的河面,不时响起的汽笛回响在天空……
     
  船至河心,突然一阵狂风袭来,顿时小火轮改装的渡船扭起了秧歌,正起劲地向我打听学校情况的“黄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我拉到甲板上,俯在我耳边轻轻说:“别怕,万一翻船了,我这一身好水性也能派上用场啊。”万幸的是,渡船只是左右摇晃了几下又恢复了平静。
     
  过了河,我们又换乘拖拉机,等赶到斜沟知青点时,已是月上枝头、夜色氤氲了。
     
  一进门,我就看见昏黄灯光下的方桌上扣着几个脸盆,十几个同学或坐或站地等待着,看到这一幕,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我心头一热:真没想到全大队的同学都来了,还饿着肚子在干等着。外号“巴依”的小军不知从哪弄来一瓶“洋河大曲”,于是,大家就着炒鸡蛋、炖小鱼边喝着酒边侃侃而谈。那是我平生第一次喝酒,不知是自己酒量太小,还是过于激动,那一夜我醉了。醉了的滋味,文章来源华夏酒报真叫一个“美”啊,那情景我至今也难以忘记。
     
  后来同学们绝大多数都上调回城了,上学、参军、进厂、经商,分布在天南海北的多条战线,我们也常常乘同学聚会、好友见面在宾馆、酒店“搓一顿”,面对满桌的美酒佳肴,我总会想起那晚知青点的“接风酒”。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张吉山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