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端在北宋时期宋太宗、真宗皇帝当朝的年代里,为臣两代。太宗曾说:“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这一句“大事不糊涂”,成就了吕端在历史上的痕迹。那么,他在大事情上究竟怎么不糊涂呢?
吕端入相不久,李继迁立西夏而抗宋,宋出兵攻夏,抓住了李继迁的母亲,太宗得知后,第一反应是把这老妇人杀了,而后找寇准询问意见。寇准没有什么异议,这件事情基本就敲定下来。
寇准从太宗那儿出来,碰到了吕端。吕端一看皇上召见寇准,猜想朝廷有事发生,就说:“边疆的一般战事,我不必知道,若是军国大计,我身为宰相不可不知啊。”寇准就把事情和他讲了。吕端马上说:“此事还需再考虑周详,请您缓办。”然后马上朝见太宗。
吕端给太宗讲了一个故事。“以前项羽与刘邦争天下的时候,项羽也抓到了刘邦的父亲,就扬言要把他煮吃了。刘邦听说后就放出话去:‘我愿意分一杯羹。’举大事之人早已预料到会有这样的情况,连刘邦这样忠孝的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李继迁这样的叛逆之人呢?皇上您现在杀了他的老母,明天就能抓到李继迁吗?如果不能的话,则只会坚定他的反叛之心啊。”太宗一听这话有道理,就问吕端怎么处理。吕端说:“既然杀了她于事无补,不如把她安置赡养。”太宗采纳了此意见。
先分析故事开头吕端和寇准之间的对话。吕端说:“边疆的一般战事,我不必知道,若是军国大计,我身为宰相不可不知啊。”这句话首先反映出吕端清晰的个人定位。在什么位置上操什么心,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是最好的事情。
吕端在问话时,提及自己的宰相身份,并不是拿官位压寇准,而是为了避免寇准误解自己要与其争宠。作为宰相询问一些事情本是很平常的,但吕端还能顾忌到同僚的感受,难怪其为官四十年很少遭遇到政治打击,这与其平时的谦让审慎是分不开的。因谦虚而少树敌,无敌则无祸。
在得知具体事宜后,吕端就处死李继迁母亲一事,对寇准说了四个字:“请您缓办。”这四个字很有意思。
先说这个“请”字。从官阶上论,吕端比寇准的官职要高一些,而且先于寇准拜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相,可以讲是寇准的上司、前辈。上司让自己的下属办事,居然用了一个“请”字!试想如果吕端直接对寇准说:这个事你不能这样做,寇准心里肯定会不舒服。吕端没有硬来,而是用了一个“请”字,不仅给了寇准面子,也显得自己不那么强硬,寇准当然也就不好不听。
在“请”字后面,吕端又加了一个“您”字。这一“请”一“您”表面上是抬,其实是把对方架起来骑虎难下,只好按他说的办,不然就是不敬了。
最有意思的就是这个“缓”字。如果吕端直接说不办,寇准就犯了难了。这是皇上的旨意,不办就是抗旨。而缓办寇准就容易接受些。很多人求人,只求自己方便,却忘记了让被求的人也方便。
再者,仓促之间吕端也没完全弄清楚情况,如果一口定下来不杀,而皇上那里又坚持要杀,等于站在皇上的对立面。缓办,自己也先探探风向,然后再定究竟如何办。
最后这个“办”字也有点学问。一般而言,“办”都是上对下说的,这个字向寇准透漏了信息:我还是你的上司,而你只是执行层面。这又给寇准施加了一定的压力。
吕端劝谏太宗时,也很有讲究。很多人规劝时总喜欢先否定对方的观点,从一开始就把问题转变为“谁对谁错”。皇上也是要面子的,这与开明不开明没关系,而是人之常情。为什么有大臣因劝谏而被杀?除去他的主子不能容忍异议之外,和他自己没有掌握分寸用错方式方法也有很大关系。吕端用说典故的方式婉转地提出了异议,也没明确说太宗错了,这个台阶好下得很。
之后吕端给太宗的处理意见,也是很高明的。赡养李继迁的母亲,一可向天下昭示皇上的恩德仁义;二可把李继迁推上不忠(叛国)不孝(弃母)的位置,太宗的军队就是仁义之师了,这种噱头在当时还是很有号召力的;三是手中有了人质,使李继迁投鼠忌器有所牵制;四是可以充当诱饵,找机会诱捕李继迁。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