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令中的绕口令,古时叫急说酒令,也有叫拗口酒令的。它是利用语言上某些音节搭配在一起组词造句时,发音比较绕口,容易说错的语言特点,而创作的语言游戏。它短小、活泼、诙谐、有趣,说起来绕口,本来就容易出错,饮酒过后便更容易出错,而一出错罚酒,整个酒宴的气氛便顿时活跃起来。
绕口酒令的行令方法,一般是出令者说一绕口令,其他人照说这一令,说不上来或说得不流畅的都要罚酒。也有事先将酒令写在卡纸上的,每卡一令,并在上面标明序号。令官发令后,让各人抽取数字酒筹,按点数对序号念绕口令。念之前,可允许准备片刻,接着开念,必须一口气快速念到底,念错或结巴,都要罚酒。
难度大一些的是出令者说一绕口令,其他人要说一类似的绕口令。比如,出令者说:“毛家一只猫,绍家一把勺,毛家的猫碰坏了绍家的勺,绍家的勺碰坏了毛家的猫, 毛家要绍家赔猫, 绍家要毛家赔勺。”其他的人则要说诸如“牛家一头牛,娄家一竹楼, 牛家的牛撞坏了娄家的楼,娄家的楼扎坏了牛家的牛,牛家要娄家赔牛, 娄家要牛家赔楼”之类的绕口令。说不上者则要罚酒。
据说,绕口酒令始于隋代。隋朝有个长孙鸾侍郎,年老没有头发,又有口吃的毛病。另一大臣贺若弼有意作弄他,就编出“鸾老头脑好,好头脑鸾老”这一绕口令在酒宴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上行令。这样一来,便兴起了行绕口令饮酒之风。
唐人牛僧孺所撰《玄怪录》载:唐睿宗文明年间,竟陵郡吏刘讽某夜行至夷陵郡,入一空馆,见翘翘、紫绥、蔡家娘子等七女郎揖让入座,设酒行令。她们用一个翠簪相传过令,翠簪传到谁手里,谁就要既快又准地说“鸾老头脑好,好头脑鸾老”,说慢了或说错了都要罚酒。当时酒席中有一个叫紫绥的女郎,素有口吃的毛病,翠簪传到她手里时很紧张,只说出了:“鸾老——鸾老——”。为此她被罚酒,引得众女郎大笑不已。
《金瓶梅》第六十回西门庆等饮酒行令,轮到应伯爵行令时,他说:“在下一个字也不识,行个急口令吧。”于是,他哩哩啦啦说了段“急急脚脚”的绕口令。谢希大说的一段绕口令颇为有趣:“墙上一片破瓦,墙下一匹骡马,落下破瓦,打着骡马,不知是那破瓦打伤骡马,不知是那骡马踏碎了破瓦。”
现在人们行的绕口酒令形式上多是“旧瓶装新酒”了,但内容却与时俱进,如:“承包的包字进了包子馆,包子馆承包包包子。包包子的搞包字,包字包出好包子。吃包子的夸包子,包子馆改革靠包字”、“苗山有个小苗胞,台湾有个小台胞。苗山小苗胞想念台湾小台胞,台湾小台胞想念苗山小苗胞。等到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小苗胞笑,小台胞笑;小苗胞要拥抱小台胞,小台胞要拥抱小苗胞”等等,这些新的绕口酒令不仅饶有趣味,而且能让人们在行令中感受到清新的时代气息。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张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