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文化 > 文化 > 正文
查尔斯王子最爱的威士忌酒
来源:  2015-12-21 15:28 作者:

   不用中国人熟悉的嗅觉指标来描述拉弗格(Laphroaig)威士忌,就是一种碘酒与上海硫磺香皂混合的味道。

     擅饮的人,第一次喝拉弗格(Laphroaig)威士忌恐怕是一种震惊体验。就算盛放在小口的郁金香杯子里,也有闻之欲醺的强烈味道,深吸一口气,会觉得很呛。它给人的嗅觉感受,并不一定让所有人都感到愉快,用《麦芽威士忌指南》作者迈克尔·杰克森(Michael Jackson)的话来说,“嗅觉部分混合着硫磺与沥青的气味”,而用中国人熟悉的嗅觉指标来说,就是一种碘酒与上海硫磺香皂混合的味道,10年的酒这种味道尤其浓烈,浑身都散发着“爱我或者恨我”,非此即彼的气息。它那入口的感觉也会非常难忘,出人意料的甜,一直甜到喉头,后味会在喉头满满地迸发出来。18年的拉弗格闻起来不比10年的味道那么直接莽撞,还有一股果木香,但喝到嘴里,是更加的有力,甚至在嘴里就有一种挥发感,所有的味道在嘴里产生“宇宙大爆炸”的效果。细细品味,能够体会到海风的清新咸味,和泥煤的烟熏味,那是来自北大西洋的气息。

  像拉弗格这样单一麦芽酿造的威士忌绝对是男性的酒。40度以上的酒精含量,是那种孤胆英雄拯救完了世界,卸下所有的盔甲,在自己的房间里慢慢小酌的酒。亨弗莱·鲍嘉、蝙蝠侠都有可能是它的爱好者。而在现实当中,热爱拉弗格的人们组成了一个真实的群体,“拉弗格之友”。其中最有名的爱好者,就是英国的查尔斯王子。他不但经常去拉弗格酒厂参观,还将自己的私属徽章赐予了酒厂,拉弗格从此也将查尔斯王子的专属徽章加在了酒的标签上。

  它出产于苏格兰的离岛艾雷岛,拉弗格在盖尔语里的意思,是“宽阔海边的美丽山谷”。酒厂建立于1815年,历经将近200年,仍旧保持着当年的手工技术。麦芽发酵的过程纯手工,7天的发酵过程当中,工人们不断翻撒大麦来控制温度和湿度。由于靠近大海,当地的泥煤、海藻和海草一起蒸熏干燥麦芽,正是带来独特的泥煤风味的原因。这个过程一样也是纯手工。威士忌的储存也是最传统的“衬板”仓库,可以让海风充分渗透入熟成用的酒桶中。

  单一麦芽发酵的威士忌,是威士忌里最经典的品种,能够呈现最刺激、最直接的威士忌风格,酒精量通常都很高。人们熟悉的芝华士等等则是混合型的威士忌,乃是1860年之后才出现的。单一麦芽发酵的威士忌产量不高,和葡萄酒一样,每个年份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混合型的威士忌则可以由工艺师勾兑,保持相对一致的风味,产量也比较高。全用纯手工制造的拉弗格的产量很低,查尔斯王子钟爱的15年拉弗格已经停产了,现在市面上非常稀少。中国能够找到的大多是年份较少的,10年并不易得,18年就更加稀少了。目前在中国总代理拉弗格的就是华致酒行,中国的拉弗格之友们也有从海外如日本带的。

  威士忌和苏格兰之间的关系太紧密了,很多时候威士忌酒直接被叫做“苏格兰”(scotch)。其实威士忌的生产工艺,最早是在15世纪的时候,由教士从爱尔兰地区传入苏格兰的。在关于苏格兰威士忌最早的文字记录里,可以看到1494年,有一位天主教修士在英国国王詹姆士四世的要求下,以8箱威士忌作为原料,在艾雷岛制造出了第一批“生命之水”。不过如今日本和爱尔兰的威士忌,也享有盛名,在国际上频频获奖。

  威士忌的直接甚至有些莽撞的特征,引来的爱好者众多,美国是苏格兰威士忌的第一消费大国。“我最建议大家纯饮,不要像美国人那样加那么多冰块,但是我也不会去纠正他们,因为他们是我们最大的客户。”苏格兰总理在招待酒会上曾经开玩笑这样说过。喝威士忌其实是非常轻松简单的事情,一如这种酒的性格。不会像喝红酒一样,有一整套贵族化的仪式,需要繁复的程序。《丁丁历险记》里的阿道克船长也是一个威士忌迷,他最喜欢的喝法就是“一滴水也不要加!”拉弗格本身丰富的口感,就很适合纯饮。不过这也要量力而为,年份越久的拉弗格,酒精浓度越高,25年的拉弗格酒精度是52度。

  拉弗格的颜色和酒精浓度一样,也是年份越久越浓。18年的比之10年的,很明显琥珀色要更浓一些,隐隐闪出暗红。18年的因为是用装过雪利酒的酒桶来熟成,所以有浓郁的果木香,在快速蒸发的劲头里还能捕捉到巧克力的香味。因此配黑巧克力或者白巧克力,也是不错的搭配。不过对于真正的威士忌爱好者来说,可能最多需要加一点纯净水,来稀释酒精,享受的就是那股爆裂而直接的劲头。时光回溯到20世纪30年代,酒在美国是违禁品。但味道浓烈的拉弗格还是悄悄进入了美国市场,不是以酒的面目,而是以消毒药水的身份。那个年代,不知道有多少威士忌爱好者,夜里走进药房,摘下礼帽,买一瓶有海风和泥煤味道的“消毒药水”,揣到风衣怀里,如获至宝地回家。

 

 

编辑:苗倩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