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浏览过我的书房后问:“怎么一本经典名著都没有啊?”我问什么才是“经典名著”呢?友人如数家珍般地说了一大通,我国的四大名著,国外的《简爱》、《少年维特之烦恼》等等。我笑笑,其实我家里也有这些书,只是长期不读,早收进书架下的柜里了,友人从柜里取出一本《斯巴达克斯》透着些许自傲的口气说:“我可是非经典不读的!”
闻罢此言,心下感慨颇多。
为什么非得读经典呢?我也读过一些时日的经典名著,一般来说,经典名著都是厚重的一沓且内涵隐晦、深奥,现今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像我等终日为家庭生计操劳的百姓鲜有花时间阅读的,即便每天能坚持读一段,那动辄数百万字数的经典往往要花上个十天半个月才能读完。在阅读经典名著时,我发现,说起来似乎对不起天下读书人,所谓的经典名著常常是把一个简单的道理复杂化,让读者不断地去揣摩、研习、深挖、总结、领会。有时,我越发觉得,读经典会与生活产生矛盾。读经典的那种欲罢不能,往往会使读者将“家庭任务”置于脑后,引得 夫妻纠纷不断。相比起来,那些小杂志、小刊物就轻松许多了,文章短小,读来不费时、不费力,略有闲时即可,或灯下或枕上,或前厅或阳台,无一不是读书的好地方,随取随读、随读随悟、随始随终,妻子有命令下达时,也不至于难以从书中自拔,文章短小,更不必担忧重新开始时忘记了前面的内容。读“经典”之外的书籍、文章,也是一种享受。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人把“非经典不读”看成是一种境界、一种修为,从内心拒绝“经典”之外的书籍。但是,我却不赞同这种观点。首先,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明理”,在享受文字的同时,不断地陶冶情操,完善、提高自己。经典著作固然有其独特的价值,但是在这个多元化时代,我们可获得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我们所需要的知识越来越多,我们越来越讲究对不同的事物要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况且,我们能用来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所以,我认为,只要能保持读书的习惯,凡是健康的书籍或文章都值得一读。
我家的书架上确实没什么厚重的经典,但小杂志倒有不少。在友人看来,那都是些不入流的书,只要认识几个字的都能读懂。确实,这样的期刊大多流落于社会底层,小百姓间,可以说是“草根读物”,但是我却想,不是有话说“俗者大雅也”吗?其实,那些小故事往往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只是,没有经过复杂化处理,读起来让人更易于接受。然而,谁也不能说易于让人接受的文章就是肤浅、浅薄的。众所周知,制文章来源华夏酒报作烦琐的水磨麦麸营养价值很高,但谁也不能说粗里粗气的面粉烤饼就没有了营养。
曾有一次,我与妻子闹嘴,然后负气离家,之前读过的经典著作没能给我任何启发,反倒是一本小故事书点醒了我,让我认清了家庭和幸福的含义,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重获美好生活。由此可见,俗书也有它的价值和生命力。
我始终认为,读书不在于书籍本身是否经典,而在于我们是否能领会、理解书中的奥妙。任何一本书、一篇文章,都会有其独有的魅力,所谓“开卷有益”,大概就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