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五花八门的“特供酒”“专供酒”现身于各大商超、酒店等销售场所,大有让消费者眼花缭乱、真伪难辨之感。
事实上,大多数所谓的“特供酒”“专供酒”并没什么特别的地方,工艺还是原来的工艺,质量还是原来的质量,只不过改名换姓,换一种包装上市罢了。更有甚者,一些假冒伪劣酒也摇身一变成为“特供酒”“专供酒”蒙骗消费者。
某些酒类厂商如此煞费苦心,其理由是产品更新换代,重新定位开拓市场。果真如此,倒也值得提倡推广。因为市场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其产品必须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赢得消费者的认同与购买,否则,企业将会走进死胡同。
问题是,企业该拿什么去巩固和开拓市场?其手段和方法可能有千千万万,但共同的也是最根本的原则是:以市场为依托,调整产业结构;以品牌建设为重点,节能减排,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而某些酒类厂商恰恰违背了这一根本原则,其精心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推出和大肆炒作的“特供酒”“专供酒”或是“天价酒”,或是假冒伪劣酒,无疑丢掉了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和商业道德,给社会造成极坏的影响,甚至触犯了国家的法律法规,理当被查处。
不久前,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等部门发出了《关于开展清理整顿部分商品滥用“特供”“专供”标识专项行动的通知》,指出部分商品的生产经营者在商品的包装及标签上滥用“特供”“专供”等标识内容,大肆炒作“特供”“专供”概念,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环境。
为此,全国各地掀起了清理整顿部分商品滥用“特供”“专供”标识专项行动,酒类产品也包括在其中。看来,“特供酒”“专供酒”还是趁早“下课”为妙。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闫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