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市场 > 正文
洋货当头,本土葡萄酒如何“灿烂”?(1)
来源:  2015-12-21 07:55 作者:

  本土葡萄酒所面临的窘况,加之不断下调的进口关税,进口品牌突破了价格瓶颈走进了中国消费者的内心。我们从不怀疑国产葡萄酒在市场的一席之地,然而在开放的市场面前,我们不得不担心,本土葡萄酒能否灿烂依旧?

  蓬勃的市场不过是少数人的游戏

  中国葡萄酒消费量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到2006年,中国以20%的年增长成为全球葡萄酒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

  然而,这个从启动到热销不过五六年时间的市场上,葡萄酒厂从1994年的130多家猛增到目前的600多家。而这其中,张裕、长城、王朝三家品牌占据了60%的市场份额。更多的葡萄酒企业是在滥竽充数或打擦边球。

  而另一方面,据扬州海关提供的数据,1月—5月,该关区共进口葡萄酒21400升,总价值近100万元,每个月的进口量都远远超过前几年的进口总和。加之从2005年1月1日起,瓶装葡萄酒的进口关税率从43%下调至14%,散装葡萄酒的进口关税率从43%下调至20%;2006年7月1日起,葡萄酒实施《葡萄酒消费税管理办法(试行)》,进口葡萄酒消费税可用进口环节已纳消费税抵减,从而为进口葡萄酒大大降低了进入中国的门槛。

  如此内外夹击,中国本土葡萄酒企业看起来的安逸不过是整体市场的陪衬而已。

  本土葡萄酒集团军三大隐患堪忧

  抛开市场外在的压力不说,本土葡萄酒集团军内部问题也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其中三大隐患如不能得到尽快解决,用不着等到外来势力联合侵占,自身就会先行倒下。

  隐患一:经营心态仍难逃侥幸二字

  我们放下身段看看国外的葡萄酒品牌,其之所以可以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在世界舞台上畅销百年,不仅是因为其对品牌的建设功力深厚,更主要的是在产品基础建设上值得推崇。试问国内长期消费葡萄酒的消费者,多数在购买前都会首先考虑葡萄酒的口感、色泽、陈酿时间等最基本的判断标准,而不是包装或者其他花活。而这些也是国外葡萄酒企业百年经营所一直推崇的生意经。

  隐患二:经营模式抄袭复制,大同小异

  决定一个行业、一个企业能否长久存亡的关键在于其背后的经营模式是否成熟。我们可以看到国外的葡萄酒品牌几乎都是依靠葡萄庄园种植+管理+品牌营销的模式,而反观国内本土葡萄酒品牌,抛开张裕、长城这些品牌不说,他们的确在经营模式和思维上做了很多反思,学习吸取了很多经验,因而在市场的地位也更趋于稳固。然而不在少数的葡萄酒企业仍是中小企业,别说葡萄园,就是生产线甚至有的都简单到不能再简单,更别谈关注什么是经营模式?单纯追求广告效应,做产品的简单灌装,做标签、品牌、营销元素的抄袭复制,然后快速上线推出广告,如果问企业的灵魂人物,甚至其对自身的品牌特点和不可替代性有何优势阐述,都说不出所以然来。把广告、传播和终端低价争夺当成唯一法宝的思维毁了中国本土葡萄酒企业的整体良性发展。

  隐患三:经营概念里只有企业,没有消费者

  这是国内大部分葡萄酒企业与国外品牌之间最致命的差异点。我们可以看到,国外的葡萄酒品牌进入中国市场都做了什么。他们选择主要及潜力葡萄酒消费领域进行渗透,同时在渠道上选择小众渠道进入,继而,在节省掉前期费用的同时,将全部的投入集中在消费人群公关上,针对人群做品鉴会,联合目标人群出现的不同渠道,譬如汽车、房产、俱乐部、酒店、高端养生保健等领域做联合推广,他们可能一个月在一个城市只做2、3场聚会类的活动,却可以在高比例销售的同时,保持着高价格和绝对忠诚的购买力。而部分中国本土品牌是大刀阔斧像卖豆腐一样的卖葡萄酒,把价格当成是唯一的杀手锏是再愚蠢不过的想法。

[1] [2]

编辑:赵鑫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