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春的白酒市场,吉林省内本土品牌连续多年保持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外来品牌在此折戟沉沙者足有上百种。
“吉林省几大白酒品牌太强势了,我们实在是无可奈何了。”一位苦苦奋战了3年的某外地品牌酒长春总代理曾经这样感叹道。
市场竞争往往都是暗流涌动,结果更是难以预料。自去年下半年开始,长春白酒市场悄然出现了一些变化。一些外来品牌在看似沉寂中开始发力,并逐渐打破了本土品牌多年形成的竞争壁垒。
地产酒的10年美餐
1998年,应该是值得全国酒行业人士铭记的一年,震惊全国的朔州毒酒案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全国酒类市场格局,长春就是格局变化最为明显的一个城市之一。
这一年开始,外来品牌的信任危机给了吉林白酒“扬眉吐气”的机会,原本竞争优势不明显的吉林本土白酒逐渐成为长春市民的首选。
外地品牌节节败退,本地的洮南香、洮儿河、榆树王、榆树钱、龙泉春等几乎没用什么战略便成为了长春白酒市场的主导。
这一“火”就是10年,本土品牌市场份额一度高达近90%,至今也还有65%左右。也正是这10年,才成就了吉林省几个主要白酒企业销售额超过了亿元,并逐渐实现了省外市场扩张。
目前,吉林省内白酒业已经形成6大主要板块。白城地区主要品牌为洮儿河、洮南香;长春地区主要品牌为榆树钱、吉久王、德惠大曲、小村外、榆树神;吉林地区主要品牌为江城美、不老草、长白山湖、吉林大高粱;通化地区主要品牌为大泉源、梅河老窖;四平地区主要品牌为老白酒、百年公主、新怀德;辽源地区主要品牌为龙泉春。
在这些品牌中,将长春作为重点市场并有上佳表现的有洮儿河、洮南香、榆树钱、吉久王、大泉源、龙泉春、稻香醇等。这些品牌,与同地域的小村外、百年公主、德惠大曲、榆树神、不老草、新怀德、泉阳泉等共同构筑了一道“防火墙”,以抵御外来品牌的蚕食。
本地品牌尽管在全国知名度不高,市场营销手段也不先进,人才也非常缺乏,经营管理手段也比较粗放,但是面对着剑南春、泸州老窖、汾酒、红星、杜康、西凤、洋河、双沟、金六福等这些实力雄厚的全国知名品牌,本土企业着实表现出了“东北虎”的精神,外来酒的品牌效应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很多品牌销售业绩并不突出。
泡沫下的危机
中国白酒业曾经有“一年喝倒一个牌子”、“三年喝倒一个酒厂”的现象,但在长春市场上本土的几大品牌身上,这种现象没有发生。市场销量节节攀升让各企业为之兴奋,这也使得各品牌渐渐丧失了危机意识。
近几年,吉林几大品牌在长春市场鲜有广告宣传,市场推广、终端开发、渠道维护等也多是由经销商完成,厂家尽可自自在在地“数钱”。
市场畅销的诱惑,让一些经销商看到了商机,于是纷纷到各个厂家开发品种,买断销售。一时间,一些品牌在长春市场上流通的品种高达100多种,少则也有几十种。包装大同小异、酒质千篇一律、价格不相上下、渠道相互挤占、终端你争我夺,经销商之间竞争逐渐呈现白热化局面。而厂家,自顾赚取轻而易举即可获得的利润,任凭这种泡沫化的发展模式续演。
吉林省白酒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绝大多数企业发展战略模糊、营销模式文章来源华夏酒报落后、营销团队人才缺乏、品牌意识较弱、文化塑造苍白。正是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了一些企业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甚至只讲短期效益,不计长远后果。
品种买断营销模式的过度滥用,造成了企业内外部资源的大量消耗,市场上自身产品之间的相互蚕食,品牌与品牌之间“窝里斗法”,消费者渐渐对一些品牌失去了信任。
拨开泡沫,暗藏着的危机渐渐显露,而从目前市场反应看,一些企业似乎还没有表现出应对的迹象。
外来酒不再蛰伏
本地品牌暴露出来的危机,让一直以来既舍不得放弃又无可奈何的一些外来品牌看到了曙光,蛰伏已久的郁闷终于迎来了释放的机会。
长春白酒市场,人均消费量一直处于全国省会城市前列。虽然人口不足300万,但是好客善饮的长春人,成就了极具魅力的酒类市场,有作为的白酒厂家自然不会放弃。据不完全统计,长春市场上大大小小白酒品牌始终没有低于300个,品种更是多达2000种以上,而本省品牌只占20%左右,但是品种却占60%以上。
吉林本地白酒主要以中低档为主,虽然也有企业开发了高端产品,但是由于竞争乏力,消费者认可度较低,因此高端市场一直被茅台、五粮液、国窖、水井坊、舍得等知名品牌把持着,这一层面的竞争主要是在外来名酒之间进行的,显然不是那么激烈。长春白酒市场最为激烈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中低档产品之间。
尽管一些外来知名品牌此前未能达到理想的销售目标,但是不浮躁、不放弃的市场信心,稳健而扎实的托市作风,良好的品牌形象,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缜密的营销策略等等要素的组合优势,在吉林本土品牌的危机渐显中,逐渐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
去年以来,泸州老窖、洋河、汾酒等品牌加大了渠道覆盖、终端陈列、品牌推广等方面的力度,代理商、分销商销售积极,销售业绩逐渐攀升,消费者认知度明显提高,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外来酒强势浮出,将引发长春白酒市场格局的巨大变化。”业内人士认为,长春白酒市场地产酒的优势地位正渐渐被撼动,其原因更多地在于本土白酒企业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