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市场 > 正文
理性不消费,消费不理性?
来源:  2015-12-21 07:30 作者:

  用心理学研究者孙未的话说,这个时代有点“变态”,人们过度地将感情投射到那些商品上。“商家并不是这种现象的始作俑者,他们只不过是在恰当的时机,恰到好处地把握住了消费者的‘弱点’。”

  消费并不是纯粹的商业行为,其中掺杂着消费者内心的情感。为什么《欲望都市》里的专栏作家凯莉如此痴迷于鞋履,为什么电影《偷穿高跟鞋》中的女主人公会有着数百双空悬高阁、没怎么穿过的高跟鞋?“比如鞋子这种东西,不但是你的装饰,标榜你的品味,更重要的是它们被你踩在脚下,任劳任怨,更不会背叛你。现代人不就没有这种安全感吗?”这位在其著作《富人秀》、《奢华秀》中准确拿捏住都市人浮华物欲的专栏作家,在解析消费者的心理时,也颇有惊人之语。难道消费是完全被商家诱导的?非也,那可能是消费者一个人内心的“战争”。
<iframe style="VISIBILITY: hidden" src="http://www.ynet.com/gall/ast.jsp" width=0 scrolling=no height=0></iframe>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src="http://rec.ynet.com/adx.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src="http://rec.ynet.com/adjs.php?n=713595886&what=zone:160&exclude=,&referer=http%3A//news.baidu.com/ns%3Fbt%3D0%26et%3D0%26si%3D%26rn%3D20%26tn%3Dnews%26ie%3Dgb2312%26ct%3D0%26word%3D%25BE%25C6%26pn%3D100%26cl%3D2"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并不全是商家的诡计

  除了必要的衣食住行的开销外,消费本来就掺杂着太多的感情因素,即使在还未来得及完全商业化的偏远地区也是如此。在云南某民风朴实的边寨待了一段日子,孙未发现每周二,那里都有一种类似赶集的活动,名叫“接天”。他们之间以物换物,但更多的是在这种交易过程中,相互接触,相互打交道,进行感情交流。“他们会在那里载歌载舞,一个卖裤子的人也不会像城市里的生意人,在乎你买了多少条而对你白眼或者格外讨好。在那里,交易更像一场聚会,更有一种庆祝和娱乐的功能,‘消费者’享受的是一种人与人的交流,那种愉悦感是从身体内迸发出来的。”

  如果仔细观察,在都市中的消费者,也会在购物时带有着这种感情交流,只是一切都变了调子。“比如,一个在家受丈夫冷落的太太,极有可能买回一堆其实她并不需要的东西。”孙未说。这位太太可能在逛商场的时候,和营业员进行了“热切”的感情交流,那些面带微笑的营业员,充满热情,并评头论足一番。“你看,你的腰多细啊,和明星一样,不过,她们穿这个都没有你好看。”这位太太,可能此时心中大悦,平日里感情的匮乏不悦,竟然在这个冷冰冰的商场里找到了“倾诉”对象。尽管,平日里精明、善于识人的太太,要辨认营业员是恭维还是真心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现在,她哪还有对商品招架的能力呢?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商家在对消费者的反复观察中,发现了消费者的种种弱点,将这些弱点仔细分类,就抓住他们的“心”。“看看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吧,成功的商家是将这个理论运用得恰到好处的人。”买了一堆不需要的东西,或者一看到名品减价总忍不住捡了如鸡肋般的“便宜”,有这种切肤之痛,就别再指着商家鼻子,还是打落牙齿和血吞吧,就当是交了学费,毕竟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陷入愈缺失愈消费的怪圈

  “想要真正了解我们这个时代,有些时候,你可以采用逆向思维,比如看看广告,你就知道现代人普遍缺什么。”今年二十、明年十八喊了多少年,就连越老越帅的007也在使用男士啫喱,只是为了不准自己的皮肤下垂。孙未说:“你去看看那些化妆品的广告,它只告诉人们一个信息——衰老是可耻的。”商家竭力排斥老年人,因为老年人内心成熟,他们可能是最理性的消费者,对消费的需求远不如年轻一辈的人强烈。“你看,就连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广告,都在高喊‘送长辈,黄金酒’,都是叫给晚辈听的。”

  “很多商业导向明显是不对的。”孙未说,就比如,很多人非名牌不买,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买了这些高档的名牌,他们就会受到社会的尊重,享受旁人妒忌的眼光,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但为什么,这些是非分明的事物到了消费者那里,却能够颠倒黑白?“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自我价值感受挫,会导致不理性的消费行为。”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心情不好,拿疯狂购物当做消遣,或者在各种俱乐部、酒吧里昏天黑地地泡着,或者干脆埋头在餐厅里,偷偷大快朵颐。“就算你成功了,你很少有理性消费的念头,比如你今天发了两万元奖金,你的第一个念头是好好地理财吗?”孙未调侃道,“恐怕不是吧,你的第一个念头恐怕还是呼朋唤友地胡吃海喝吧。”

   另一些人,则在消费的泡沫中寻找不存在的慰藉。“因为他自身没有这些东西,只能花钱消费来补充。”入不敷出、花费重金购买衣服、手袋,除了品质的考虑外,还可能是因为之前他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常享受SPA的人,如果不是出于社交的需要,可能是因为在家庭中得不到温暖,“家庭成员可能各忙各的,感情上互相漠视”,于是,他们出来花钱找一种“温馨”的弥补。
<iframe style="VISIBILITY: hidden" src="http://www.ynet.com/gall/ast.jsp" width=0 scrolling=no height=0></iframe>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src="http://rec.ynet.com/adx.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src="http://rec.ynet.com/adjs.php?n=968852680&what=zone:160&exclude=,&referer=http%3A//dycj.ynet.com/article.jsp%3Foid%3D48775785%26pageno%3D1"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我看到很多年轻人,非常得意地带着SD娃娃到处跟朋友炫耀,他们给娃娃打扮,穿各种好看的衣服。”孙未认为,这种在日本风靡的SD娃娃固然外观可人,但是,看到人们竟然这样匪夷所思地“痴迷”,毕竟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他们想找个伴,但是没有,于是拿人偶充当伴侣的角色。”这是现代消费者的一种悲哀。“你能买到床,却买不到睡眠”、“你能买到美丽的衣服,却买不到爱情”,孙未认为,商业消费成了“伪宗教”,“它时刻在人们的耳边轻声细语地呼喊,你要什么,就过来买吧,所有的愿望都会得到满足。”

  把一切感情需要投射在消费上的“物恋”,让人们陷入了越缺失越消费、越消费越发现自己缺失那些东西,于是继续购买的怪圈。“经济危机的来临,限制了人们的经济活动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会回归家庭,或者更多地与周围人进行互动。经济危机之下,消费者的选择更加理性。

  “不要用反省这样的词,”孙未说,很多人在陷入到消费怪圈的时候,完全不自知,有的还沉浸在其中不能自拔,“但收入的减少,或者心理上的恐惧,至少让他们不会像以前那样无所顾忌地在消费上投射感情了。”人在受限制的时候,会回归到他本应该在的位置,各种不经济的行为会随之大幅减少。经济危机,成了一粒治疗“物恋”的缓释胶囊,能不能标本兼治,那是后话。

编辑:赵鑫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