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广东啤酒的悲情年份。据广东省啤酒行业协会数据显示,粤啤吨酒利润曾一度高出行业3-4倍,在2008年一季度跳水超过1/3,总产量负增长4.4%,三强中的珠江和金威均未能幸免,产量分别下滑13%、26%,中山金星的产量更是下滑56%。
如果专家预言"行业冬天来临了"已在全国印证的话(增速放缓7个点,预计达6%),那么粤啤的冬天无疑来得更加凶猛。
粤啤入冬:几家欢乐几家愁
2008年粤啤三甲珠江、青啤、金威,占69%市场份额,涨跌互现;雪花、燕京来势凶猛,份额尚小,亏损依旧;新百威英博高端切入,虎视眈眈。珠江仍是粤啤2008年的霸主,市场份额逾三成;但对比曾独霸广东70%份额的风光,眼下,珠江已现颓势。
"从2004年突破百万吨大关,2007年达到130万吨,年利润3亿元左右,珠江一度被视为广东啤酒的骄傲。"行业协会曾先生说,2008年珠江产量下滑13%,是个危险信号。一方面,珠江长期占据广东90%以上销量,如果粤啤首先受到冲击,那么无路可退。另方面,早在2008年7月,珠啤已成功通过中国证监会准予上市的审核,但遇到全球金融危机,不能在近期上市融资已影响到珠啤明年扩张计划的实施。明年或暂停扩张。
曾经占据广东纯生市场90%以上份额的珠江纯生地位正受到威胁,青啤、燕京、百威的纯生都在发力,蚕食珠江的份额。
数据显示,青岛纯生2008年在珠三角上市可观,在深圳的中高档市场已达70%;从国内啤酒市场看,青岛纯生已是纯生品类第一。
珠江在广州也不容乐观。2008年4月世界第四大啤酒集团喜力宣布斥资7500万美元在黄埔建厂。至此,青啤、雪花、燕京、百威(百威英博)、嘉士伯、麒麟等国内外啤酒巨头,在广州及周边都建立了生产厂。
苏赛特零售调研公司数据显示,广州珠啤份额下滑到54%,而青啤、金威、百威达到30%,其中青啤占15%。珠啤大本营不再高枕无忧。
青啤:逆势飘红 王气初显
行业下滑的2008年,而青啤却交出漂亮的成绩单:年增长二成以上,市场份额突破20%,居行业第二。
排名 市场份额 增速
1、珠江 35% 负
2、青啤 20% 正
3、金威 14% 负
信息来源:苏赛特零售终端调研公司
据业界人士介绍:青啤落子华南不到10年,近3年年增速都超过20%,驶入快车道。其广东销量七成来自粤东,其中深圳、东莞、惠州为最优势区域。
深圳一直是金威的优势市场,占有率曾高达90%以上,今年出现逆转,青啤反超金威7~10%,成为新的领导者。
笔者在深圳的一些餐饮店发现,青啤被摆在明显的位置。青啤年度报告显示:2008年青啤强化了产品结构调整,广东省"1+1"的品牌结构更明朗,中高端青岛啤酒为主,低端山水啤酒为副,主品牌占比达47%,实现两位数的增长,赢利能力大幅提升。山水啤酒目的意在阻击雪花,近两年在广东每年以150%的速度增长,但基数较小。
青啤的另一个赢利点在夜场。报告显示,夜场啤酒饮用高于7成,利润是餐饮渠道的几倍。7年前夜场是喜力、百威、嘉士伯的天下,但近年青啤以卓越的品质、完善的产品组合,赢得了消费者青睐,迅速成为夜场霸主。青啤今年的份额高达63%,百威25%列居第二。
4年的奥运营销也让青啤受益匪浅。CTR调查显示,在无提示的情况下,青啤以24.1%的赞助商身份提及率远远领先燕京的9.6%和百威的3.3%。2008年10月公布的益普索调查报告:青岛啤酒奥运营销获得一金三银的成绩,排名第4,已跻身优秀奥运赞助商之列。被访者对青岛啤酒购买意愿从54.1%提升到75.7%,居所有奥运赞助商之首。一项在惠州的最新调查显示,超过1/3的消费者认为"喝青岛"更有面子,原因就是"青岛赞助了奥运"。专家评价:"青啤把赞助奥运、传播奥运精神当成企业责任,通过全民参与的活动,让更多的人释放奥运激情,也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打开青岛啤酒。"
项目 金牌 银牌
"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品牌形象提升 青岛啤酒 搜狐
"独特性"的品牌提升 UPS 青岛啤酒
品牌形象提升 搜狐 青岛啤酒
"国际化企业"的品牌提升 Ups 青岛啤酒
金威啤酒:危难时刻 英雄奈何
金威啤酒集团是粤海控股下属啤酒公司,作为本地势力的代表,2001年开始,其业绩一直保持快速增长,2005年利润达2亿港元。从2007年开始出现亏损,亏损额达2357万港元,2008年财报再次报亏。
年中,李文岳代替叶旭全出任董事会主席,业界称之为"易帅救市"。企业内部裁员、内刊停刊,艺术团解散、冠名赞助了两年的中超赛事也于2009年暂停。
金威于2006年内总投资3亿美元,分别在天津、成都、西安建40万吨产能厂,2007年又在佛山南海建20万吨厂。其目标在2009年,总产能达200万吨,销量达160万吨。但美好的梦想没有实现,结果是外地工厂不能迅速起量,而广东后院起火,得不偿失。金威的传统优势区域深圳、东莞的市场份额正被雪花、青啤、珠江等蚕食,其广东市场形势极其严峻。
雪花、燕京:来势凶猛 亏损困惑
2008年,华润雪花在广东销量为19.7万吨,市场份额近6%。在东莞目前已占据中低端市场优势地位,2008年东莞厂扩建至40万吨,制定了先夺深圳再夺广州的战略,在终端上主攻深圳,其表现可圈可点。燕京利用广西玉林和佛山工厂合围对粤西强势发力,主要争夺珠江市场;福建惠泉在潮汕一带渗透,在广东获得18万千升的销量,占比5%。
雪花和燕京经过四年的发展,初步站稳脚跟并建立优势区域。但有专业人士指出,雪花和燕京在粤的长期发展存在一定隐患。具体为,产品结构偏低端,吨酒收入和利润都处于较低水平,金融危机影响广东实体经济,作为雪花和燕京主力消费群的外来人口消费能力下降,更加降低了其赢利能力。时至今日,两家广东公司仍处于严重亏损状况,解决利润之困,是雪花、燕京最大的难题。
新百威英博:高端切入 锋芒待现
世界啤酒格局在2008年7月14日出现拐点,英博正式宣布收购美国AB公司。3个月后,商务部批准新英博收购AB,中国市场的又一巨头浮出水面,新百威英博控股中国市场的啤酒企业年产销量超过400万吨。
百威定位高端,哈啤补充,产品组合效果初现;另外百威多走娱乐渠道,利润可观。百威英博大中华区总裁程业仁透露:"中高端啤酒虽然只占行业10%左右销量,但占据整个行业经营利润的50%;2007年啤酒行业增长14%,但在中高档增长将近20%。百威的利润水平远远高于行业平均,发展潜力巨大。"
百威在佛山拟投产的40万吨工厂必将推动广东啤酒行业进一步发展。据说百威已有进攻佛山、广州的雄伟计划,业内人士称:这个计划符合百威一贯的做法,并不奇怪。
2008:粤啤市场分水岭
较全国而言广东啤酒市场较成熟,消费更趋理性,对品牌的追随超过促销等外在因素。批发商、渠道商等经营者也更看重长远利益。因此,广东啤酒竞争会更注重系统化建设。
2007年广东啤酒总销量355万吨,产能达500万吨,近150万吨的产能无法释放,这也是广东啤酒吨利润不断下滑的重要原因。一些经营亏损或销售业绩不好的企业为了保住账面利润而拖欠经销商费用不予兑现,导致经销商信心尽失。
在东莞、佛山、广州等地,众多企业纷纷建厂,产能非理性暴涨,显示出无宏观调控下的啤酒企业重复建设,其结果是行业恶性竞争增大,严重浪费社会资源,最终还是损害投资人利益。
企业如果单纯热衷于工厂布局外延式发展,而不注重品牌建设,不能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有力把握啤酒市场动态,就不可能实现产能到销量的转换,效率和效益下降也就成为必然。
未来展望:粤啤新王者浮现
广东原有的珠江、青啤、金威三驾马车的格局将随着两年的市场博弈出现明显变化。
2009年青啤的发展战略是整合与扩张并举。其中扩张,不是简单的建厂,而是先市场后工厂的市场导向型、内涵式扩张。按这样的战略,市场表现优异的广东将可能成为青啤扩张的重点。预计两年内青啤将在广东打造出百万吨级市场,届时青啤将可能在广东称王。
几年前,中国还有800多家啤酒企业,但现在已经整合到了200多家,几年之后,又能剩下多少家?有业内人士估计:按照国际上啤酒饮料业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国在未来几年内,有十几家啤酒公司能生存下来就算不错了。广东啤酒业,谁主沉浮?广东省酒类行业协会啤酒分会会长郭营新认为,广东啤酒行业未来两年将会有一轮新的洗牌,效益不好的区域型小企业将退出竞争,而全国性的大品牌将加速发展,本省的龙头企业将面对更为严峻的挑战,洗牌将有利于行业平均利润的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