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没有原罪。许慎《说文解字》曰:“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酒,可以成就好事,也可以酿成悲剧。哪类人容易惹上酒?哪些场合使你“被喝酒”? 哪类人容易“被喝酒”
义气型
“宁可肚子喝个洞,不让感情留条缝”
——把喝酒当成了一种待客礼节
61岁的刘先生是南宁某事业单位的退休干部,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在酒杯里泡了大半辈子的人”。不过,最近几个月,他常常心绞痛,医生查出他有心脏返流现象,他才不得已“忍痛割爱”,暂别了酒桌。
刘先生常喝酒是因为特别喜欢酒的味道吗?“那倒不是。”他说,“酒是穿肠毒药,无酒不成礼仪。虽然有时候它是一种工作需要,但更多的时候,喝酒是为了联络感情和表达心情,是拉近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朋友聚会、逢年过节,不喝酒总觉得缺点啥。”
刘先生说,他的身体没出现问题的时候,他有时候几乎每天都在酒桌上度过,老朋友、老熟人见面碰上两杯,觉得特别亲。有时他们也会喝得很疯狂,甚至还打出了口号——“宁可肚子喝个洞,不让感情留条缝”。
“炮灰”型
“哥喝的不是酒,是任务”
——被动当领导的酒罐子
“小徐啊,你在哪里啊,今晚和我一起去吃顿饭。”一听到领导这句话,徐飞(化名)就明白自己的任务又来了。徐飞的QQ签名是“你是打酱油的,我是挡酒的。打酱油的可以悠然飘过,挡酒的则要‘酒精考验’”。
徐飞在南宁市一家销售单位工作,出去应酬是司空见惯的事,而为领导挡酒则是他的“最大最艰巨的任务”。这类人,在酒场上被称做“炮灰”。徐飞的领导不能喝酒,而徐飞则是一名来自山东的壮小伙,白酒、啤酒都能喝不少,为领导挡酒自然成了他义不容辞的事。
“我所在的部门每年有一定量的销售任务,完不成任务就拿不到奖金,甚至还有被辞退的危险。因此,从部门负责人到一般员工,都很紧张。”徐飞说,要想获得更多的订单,请客户吃饭喝酒时绝对不能少的,为了显示出对客户的重视,部门领导就要出席,“领导不能喝酒,我只有挡酒代喝了。没有办法,这个行业就是这样,不喝酒难成事啊”。
徐飞称,由于经常大量饮酒,他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因此他正在考虑换一份不用喝酒或少喝酒的工作。
职场新人阿军(化名)也有同样的遭遇,从5月下旬到6月上旬,他几乎天天都被拉去当酒罐子,结果把胃喝坏了,吐出血来。“像我一样的职场小人物遭遇都差不多。领导叫你是看得起你,哪个敢不上?”阿军说,他现在很怕喝酒,但也没有办法。
“关系”型
“请人喝酒好办事”
——把请客喝酒当成了办事的“敲门砖”
曾在某事业单位工作过的魏某如今是一名做工程的老板,自从“下海”后,他一直左右逢源,生意越做越红火。他说,他最大的秘密武器,就是舍得花钱请客吃饭。
魏某说,一次,他听说某地修公路,他想承包挖土方工程,明知实力不足很难竞标成功,但为了弄到工程,他拿出5万元钱请当地的一个表亲帮他“打通关节”,不久,表亲约到了要害部门的领导,他欣然前往请客,并凭着出色的口才和交际能力,很快和领导成了哥们。一个多月后,工程顺利到手。
“俗话说朝里有人好办事,混个脸熟自然机会就多。”魏某总结道,不单是他,他认识的很多人都是这么做的。
哪些“局”让人难拒绝
人情酒:喝了好要利益
无酒不成席。酒的功能因时代改变而“变异”,由原来的“把酒问青天”、“煮酒论英雄”的借酒抒怀到如今的“喝了这杯酒签了这个字”、“喝坏了风气喝坏了胃”以酒公关、借酒谋利。
某公司的上级部门批下来一笔资金,这笔资金的分配权掌握在领导的手中,分配的份额有一定的弹性。哪个部门表现的好,就能分到大块的蛋糕。于是,想切大块蛋糕的部门就要“活动活动”了。
“得知有这么一笔钱后,我们部门的男女成员,在部门负责人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请领导喝酒。在酒桌上,为了表达我们的敬意,我们接连敬酒,轮番上阵。”曾经有过类似经历的王先生说,那位管钱的领导虽然没喝多少酒,但他们这些员工则几乎都醉倒了,在领导面前表现“可圈可点”。
王先生称,分配那笔资金的日子到了,“好好请领导喝一杯”有了效果——他所在的部门分到了“大块蛋糕”。
官场酒:领导不敬是个心病
官场酒一直备受诟病,有关部门也下达了不少“禁酒令”,但官场上的喝酒之风依然难禁。而想在官场酒中喝出名堂,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对一些低级别的官场人士来说,只能“拼命去喝”,力争博得满面红光的领导“红颜”一笑。
钟先生原是一名县政府办公室工作人员,说起曾经喝过的“官场酒”,他很激动,“在领导面前,不喝不行啊。他们级别都比我高,多喝,猛喝才能更好地体现我对他们的尊重”。
据钟先生介绍,和一群领导喝酒,他要一个个地先敬一圈,自己杯中的酒要足够多,况且要先干为敬,而领导喝酒则可以“随意”。等他敬完了,领导又反过来敬他,“领导敬的酒,我更要一仰头一干而净”。
如此喝了几圈,喝到中途,钟先生已经支持不住,马上跑到卫生间,低头猛吐,然后再回到酒桌上,继续喝……
交易酒:豁出去也要喝
一个单位有求于另外一个单位,或者两个单位互相有求,但是在台面上又不方便说。于是,双方搞个联谊,聚聚餐,吃吃饭,喝喝酒,借助酒兴,在酒桌上就把双方的“意见”进行了交换,目的达到,然后双方人员互相搀扶着,醉醺醺地走出餐厅大门……
市民徐先生说,最近,他所在的单位就和另外一个比较有实权的单位酒场上相见甚欢,大家觥筹交错,热闹非常,“我们单位需要对方帮忙办事,自然是先向对方敬酒,先是单对单,然后是多对单,不管用何种方式,都要让对方多喝,喝到心满意足。如此这般,我们的事才好办。”
很显然,要想让别人多喝,自己就不能少喝。徐先生所在单位的人员在搞定对方的同时,自己也醉得一塌糊涂。但想到自己单位的事好办了,他们也感觉“醉得值”。“醉翁之意不在酒。为了单位利益,豁出去也要喝。这是无奈之举,这种情况大家都习以为常了。”徐先生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