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有时象一杯淡淡的茶,淡而有味,有时又象有杯浓浓的酒,浓的醉人。这茶与这酒,是浅是满,显然是一桩颇耐人寻味的事。
倒茶要浅,斟酒要满。这种茶经酒道由来已久。亲朋会聚,奉茶敬酒时,一句浅茶满酒早已默念于胸,而受敬一方,也往往以叩指扶杯或起身还礼。于是,淡淡的茶香与浓浓的酒香就会在不知不觉间弥漫升腾开来。
茶何以要浅,酒何以要满?或许“君子之交淡如水”,只有倒一杯浅茶,在轻抿慢饮中方能悠悠地品出一番情谊来。“莫使金樽空对月”,酒仙李白的这一锤定音,似乎也只有在这般那般的理论后努力斟上满满的一樽酒,然后在一口饮尽杯中物的情势中喝出胆气豪情来。
茶要浅,有个道理,叫十分水的容量,倒满七分,留得三分人情在;至于酒要满,我非酒中人,不知其所以然。或是因为酒乃阳刚之物,要的便是那种精神的张狂,个性的张扬和动作的夸张吧。
想那高唐盛世,酒仙李白,花间一壶酒,对饮成三人的飘渺月景,比之陆羽对品茶的不可捉摸,那就可以形容多了。可见满酒是有形可以讲的,有状可以描绘的,浅茶,却多半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是眼前有景道不得的。
浅是包括节日在内的每一个平常的日子;是白头到老的发妻;是年复一年的日常工作;是不想当元帅的士兵;是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是早晨,中午,傍晚和深夜;是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是从出生到死亡的岁月。
满作为一种审美的状态,大致对应的东方文化中圆满和无缺,自然地想到酒常与喜庆相连,婚庆是喜、生日是喜、团圆是喜、升迁是喜、平安是喜、吉祥是喜,喜庆喜事精神爽。“东方喜炮”作为中国喜文化的传承者。首先表现在“东方喜炮”这个名字上,“东方喜炮”的名字来源有两层含义一是喝一杯,其乐融融;二是“炮仗声声”,碎红满地,灿若云锦,满堂皆红。因为酒是情感的载体,很多时候都是对于喜悦心情的一种表达,东方喜炮正是以“喜庆文化”来凸显产品的文化内涵。而在她文化的光环里,另一炫目的光圈是它抓住了最深沉、最厚实、最传统的“炮仗文化”。两种喜庆载体捆绑在一起、两种最深厚的历史文化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张愉悦的喜庆网,东方喜炮自然也就喜上消费者的心头。
中国人喜欢豪饮,酒必大杯,否则不过瘾,所以才有武松式的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之说,有英雄美人式的喝法,有“竹林七贤”式的喝法,有吆三喝五式的喝法,不论如何喝法都体现了喝酒喝的是情趣的说法,比如葡萄酒总和音乐在一起,酒色和血色都在音乐的旋律中摇曳;啤酒总和体育在一起,泪水和汗水都在体育的狂热中激荡;白酒总和文学在一起,人性和诗情都在文学的畅想中遨游;洋酒总和爱情在一起,神圣和神话都在爱的浪漫滋润下成长。很多场合,如果你不醉酒,说明你诚意不够足,感情不够深(有道是感情深一口闷),醉了酒,别人会说,这人实在,可交,能共事儿。下意识地套用了“人以三事知性格”的民间语录,其中一事便是喝酒。这就是我们特有的思维观念,用醉酒换取情感的增进,利益的所得。
有人说酒是蒸馏的艺术,也有人说酒是勾通的桥梁,更有人说酒是灵感的使者……酒味人生,百人百味,个中自知。有道是“酒饮微醺,茶斟八分,剑走五度”。其实微醺是真正满的写照,只是不能太满。美是讲求分寸的,凡事过犹不及。酒是一种情怀的释放,当一杯满酒被一饮而尽,杯底向上时,那种英雄豪气随着酒杯的倾斜而奔放出来,展示的是人性的博大胸怀和生命的圆满。这时酒之味道也就不是主要的了,那是一种生存状态的抒情,可谓是喝酒的最高境界。
浅茶满酒,说的是意境,并非茶非得浅而酒非得满。只是这样说的人多了,大家便也约定俗成,说倒茶了,便道浅,说倒酒了,便道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