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文化 > 生活 > 正文
网民聚焦“醒酒”三问
来源:  2015-12-21 17:09 作者:
  5月1日起,“醉驾入刑”正式开始实施,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空前高度”的针对醉酒驾车的处罚获得网民一边倒的支持。有网民称,“醉驾入刑”是帮醉酒驾车司机“醒酒”的最有效的方法。

  网民:“为何总有人铤而走险?”

  醉驾者:“我太天真了,侥幸认为自己没事”

  5月1日零时4分,仅在醉驾入刑实施后4分钟,重庆一男子醉驾被查;零时25分,一男子在南京被查出疑似醉驾;零时40分,一醉驾司机在成都落网;零时44分,一内蒙古司机成为北京被查获的“醉驾入刑第一人”……“为何总有人铤而走险?自己的生命自己应该上心。”网民“糊里糊涂地店小二”发出了很有代表性的疑问。

  日前,记者在北京市海淀交通支队见到了24岁的小张,此前他还是北京某名牌大学大四的学生。他即将面对刑事拘留、拘役的严厉处罚。

  小张开车发生刮蹭事故,民警赶到现场后,对两车驾驶员进行了酒精检测,经鉴定,他每百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达到165毫克,超过每百毫升血液酒精含量80毫克的醉酒驾车标准一倍多。

  小张说:“我太天真了,侥幸认为自己没事。”提到小张,负责办理此案的民警都是摇头叹息:“太可惜了,上了四年的大学,就是因为一时侥幸,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

  网民:“醉驾入刑会成为软法律吗?”

  警方:有严谨而完备的执法程序

  “我特别想知道酒精检测仪就那么准吗?交警手里那个小东西,吹一下就能决定人的命运?”网民“灰太狼家的NANA”问道。网民“秋水长天”则说:醉驾入刑’会成为一条软法律吗?”

  北京交通民警介绍,为了确保醉酒驾车案件查处、办理过程的严谨,交管部门已经规定了一整套必须严格执行的执法流程,酒精检测仪只是初步检查。交通民警在执法检查中,一旦发现当事人有饮酒嫌疑,首先用呼气式酒精检测仪检测,检测结果若达到醉酒标准,将由有资格的专业医疗机构立即抽血取证,并由有资质的鉴定构关对血样进行检测,最终的处罚要依据专业鉴定机构的结论。

  有网民问道:“醉驾和饮酒驾车等违法行为的处罚加重了,会不会导致暴力抗法、闯卡行为的增多?”交管部门介绍,为了防止醉驾司机为逃避处罚而强行闯卡或暴力抗法,北京的一线交警在查处酒驾等严重违法行为时将装备阻车器、手铐、约束带等警用装备。

  网民:“醒(刑)酒能否持续有效?”

  警方:尚需全社会共同努力

  众多网民提出了类似的疑问:醉驾入刑’真能管住司机手中的酒杯吗?”网民“丰三鸡”说:“光靠处罚是没法改变的,这是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问题。就算明天醉驾直接枪毙也照样有醉酒开车的!”

  “醉驾入刑”意味着,一旦醉酒驾车被查获,将背上终身的污点,很多职业都对有“前科”的人说“不”,司机们应该意识到严重性,主动告别酒杯。但现实中的一些实际情况也让警方感觉单纯依靠法律的震慑还不足以杜绝酒驾现象。

 
  首先是部分酒驾者仍然存在严重的侥幸心理。不少被查获的酒驾司机都是盲目自信,很多人都会这样为自己开脱:“我们家离得近,明天还要出门,喝这么点酒没事。”但事实上,法律是无情的,一旦被查获,司机再近的家暂时都回不去了。此外,酒文化的负面影响难以短时间消除。很多司机酒后驾车的原因是“喝好”“喝倒”才是“心诚”。

  不少网民表示,单靠“醉驾入刑”的法律规定,和交管部门的严查是很难杜绝酒驾、醉驾行为的。有网民建议:“媒体要加强宣传,媒体要‘禁播酒广告’,全面禁播烈酒广告。”网民“黄土地黑土地”则表示:“舆论应该改变‘喝好才是心诚’的道德观,形成全社会对醉酒的道德批判,尤其是要对那些使劲劝酒的人进行道德批判。”据新华社
编辑:张勇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