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缓端起酒杯,凝神观色,轻摇几下,鼻子探入杯口,眯起眼睛感受酒的香气,几秒钟后,举杯喝一口,反复鼓动舌面,品味……然后,准确说出这杯酒的品种、年份和产地、风格特点乃至缺陷,这是电影中刻划出的品酒师印象,神秘而富有才情。
出现在中国农业大学(烟台)ISNAB(中国)学院侍酒营销师培训班的张春娅,一身轻松随意的春日休闲装束,一口软糯的江西味普通话,将葡萄酒与菜肴搭配的玄机娓娓道来,让在场的听众邂逅了一场美食与美酒的盛宴。
正在品酒的著名品酒专家张春娅
让葡萄酒与中餐
和谐共舞
“食物与葡萄酒要如何搭,是相当主观、因人而异的,没有对错之分。”张春娅说,葡萄酒配餐的目的在于让用餐时的口感味道更和谐,让酒、菜互相陪衬为彼此增色。搭配原则是文章来源华夏酒报酒与菜的风格不要一个压过或掩盖了另一个。餐和酒中要有相同的味道,这样,饮酒的同时不失菜本身味道,又可以彼此引起深深的共鸣。
为什么一款葡萄酒,在有些地区非常受欢迎,而在另一些地区却遭受冷落?张春娅说,其原因是与各地特色的菜肴搭配的结果不同。
接触过葡萄酒的人一般都听过“红酒配红肉,白酒配白肉”的说法,但这个搭配原则主要是针对西餐来说的。对中国菜而言,除了要看原料外,还需要看佐料和烹调方法。比如,清蒸鱼可搭配淡爽的轻型酒体干白葡萄酒或起泡葡萄酒,但如果是酱烧鱼或干烧鱼的话,菜的口味就会由鲜嫩转为鲜咸或咸辣,所配的葡萄酒就得换成醇和的中型酒体干白葡萄酒或干红葡萄酒了。
对于鲁菜,张春娅也给出了搭配的建议。鲁菜讲究调味纯正,内地以咸鲜为主,沿海以鲜咸为特色,具有鲜、嫩、香、脆的特色,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善于以葱香调味,在烹制海鲜方面有独到之处。在与葡萄酒搭配时,就要视不同的菜式而定。烧菜类如“九转大肠”、“红烧海参”等,可选用陈酿型中型酒体干白或干红葡萄酒;如果是浓汤菜类,可以搭配陈酿型中型酒体干白及陈酿型干红葡萄酒;若是海鲜类的鲜嫩菜肴,可以与新鲜轻爽型干白及半干白葡萄酒、桃红葡萄酒、起泡葡萄酒和轻型干红葡萄酒搭配。
作为舶来品,葡萄酒优雅的高脚杯似乎更适合出现在西餐桌上,葡萄酒适合配中餐吗?对此,张春娅的回答是:“葡萄酒最适合搭配中国菜了,因为中餐是各种风味的菜一起端上来,你吃完一道菜后,喝一口葡萄酒,特别是白葡萄酒,嘴里会感到清爽,再吃另一道菜的时候,就能够隔离上一道菜的味道。”
但面对满桌不同口味的中国菜,该如何用不同的菜搭配不同的葡萄酒呢,张春娅建议是:在桌上放两个酒杯,分盛红、白葡萄酒,吃哪口菜,就配哪口酒。
佛跳墙适合醇和的中型酒体干白或干红葡萄酒
龙转大肠适合陈酿型中型酒体干白或干红葡萄酒
清蒸鱼可搭配清爽的轻型酒体干白或起泡葡萄酒
好吃勤品多记
品酒师这样炼成
轻轻抿一口杯中酒,张春娅就能说出它的产地、年代和风格、酒精度和缺陷等。
她说,并不是说要成为品酒师,鼻子和舌头一定就要有什么超能力,普通人经过锲而不舍的学习与努力,一样可以成为品酒师。“好吃、勤品、多记”是张春娅教给大家如何去丰富大脑数据库的办法,也是她这么多年身体力行的经验总结。
按照张春娅的说法就是,每个人的大脑里都有一个数据库,每闻过或尝过一种味道,都会存储到这个数据库里。专业人士在描述葡萄酒的口感时,通常会用一些花的味道、水果的味道等来形容。记忆中储存量越多,对香气的辨别能力就越强,鉴赏水平也越高。 “葡萄酒配餐也是这样,尝试的多了,自然就能有所发现。所谓专家,也没有什么捷径或秘籍,唯有靠日积月累丰富大脑里的这个数据库而已。”
由于工作的关系,张春娅每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国内各地或是国外考察,每到一处,她都会去寻找当地的水果、蔬菜、花卉,了解它们的味道特点并记忆它们。这回来烟台,有一次坐车路过鹿鸣小区,她看到半山路边有一种花,因为当时赶时间,没来得及停车,她一直念叨着非常想去闻那种花的味道。结果第三天早晨,她一个人很早就自己乘车过去,了却了心愿。她还说,以前曾错过一种花的体验,结果纠结了好多年。
类似的趣事在张春娅身上还发生过很多。有一天,张春娅来到中国农业大学(烟台)食品与葡萄酒学院的生态果园和培育大棚内,各种蔬菜、水果和花,她都要挨个闻和品尝一遍。有意思的是,她品尝完草莓后说:“草莓的味道这么好,不知道叶子会怎么样?”于是就摘了一片叶子塞进嘴里,边嚼边皱眉,叶子的涩味涩得她都拉不开舌头了,可她高兴地说又体会到了一种“涩”。
从事葡萄酒这几十年来,张春娅每次品完酒都会把酒标保存好,贴在一个大本子上,同时写下品酒的心得。因为热衷于探索酒和菜的搭配,每次吃饭,她都会现场给酒菜拍照和做记录,同时把搭配后的口味感觉记录下来。多年来,她家里的品记笔记已经有厚厚的几十本。
一家三代与美酒
结下不解之缘
张春娅学医出身,但最终与葡萄酒结缘,成为我国葡萄酒行业著名专家、天津王朝葡萄酿酒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国家级葡萄酒评委,两项国家级科技成果奖获得者。说起她的经历,就不得提到对她的职业生涯影响至深的 “中国第一葡萄酒家族”。
对于中国这个亚洲第一大葡萄酒消费国来说,“中国第一葡萄酒家族”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中国葡萄酒工业的色泽和温度。
被戏称为“老爷子”的郭其昌是这个家族的第一代。这个中国葡萄酒业泰斗级的人物,是新中国葡萄酒业六十年的亲自实践者,“中国第一瓶干白”和“中国第一瓶干红”的缔造者。这个享受着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老爷子喝了一辈子葡萄酒,也把葡萄酒注入儿孙的血液。
张春娅和丈夫郭松泉是世家第二代,郭松泉是我国著名的葡萄酒专家、国际评酒会裁判、著名葡萄酒作家和葡萄酒古董收藏家,每隔一段时间有专著面世。第二代还有郭松源(郭松泉之兄),在酿酒葡萄品种及栽培、葡萄酒工艺方面有突出表现,对葡萄酒市场有深入研究。
张春娅和郭松泉的女儿郭月是世家第三代,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葡萄酒酿造学及葡萄酒贸易硕士,法国波尔多葡萄酒行业协会(CIVB)全球认证讲师,目前为澳洲ASC品酒业的专业葡萄酒培训师,《时尚》杂志、《北京青年报》专栏作者。
张春娅和郭松泉这对葡萄酒行业有名的“夫妻档”,大部分时间在世界各地考察、做学术演讲。就在此前不久,张春娅为人民大会堂和海南航空的接待人员做了一场有关葡萄酒配餐的培训。受聘为烟台农业大学客座教授的郭松泉,还多次应邀传授葡萄酒品评和葡萄酒古董收藏秘笈。这次,两人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专程来烟台为ISNAB(中国)学院侍酒营销班学员及爱酒的消费者传授葡萄酒品鉴知识。
在中国的葡萄酒界,郭氏家族是最有代表性,也最具影响力的家族。在这个家庭中,每个人都热爱生活,热爱葡萄酒,他们在获得丰硕的事业成果之外,就是获得生活的无限快活和舒展。终日奔波于世界各地,为了旅行途中的风景,更为那些带来美妙体验的无穷无尽的酒品,这些奔波永远都不孤独,对这个家族来说,谁又不是这样呢?
让生活溢满酒香
尽管张春娅这次只在烟台停留了短短一周的时间,但在和她的接触中,连记者这个葡萄酒“门外汉”都不知不觉爱上了这种美妙的液体。
每次在外就餐,张春娅总会非常精心地研究菜单,连上菜的顺序,都会向服务生仔细叮嘱,以求与葡萄酒得到最佳的搭配。在一家记者多次光顾的餐厅,在张春娅精心的搭配下,结果让人非常惊讶:以前从没感觉到这里的菜竟然这么好吃!在场的所有人都有同感:合适的酒配合适的菜太重要了。张春娅开玩笑地说:“喝着拉菲,吃着螃蟹,没法忍受。”
从她那里,记者不止学习到了葡萄酒与中国菜的搭配方法,更感受到了她对生活本身的热爱。在她眼里,从事葡萄酒酿造和品酒是一个美好的职业,因为可以享受到葡萄园的美丽风光、体会到收获时的幸福心情、倾听到葡萄酒发酵时酵母的歌唱……记者开始有些羡慕那些报名参加了ISNAB(中国)学院侍酒营销师培训班的学员们了,因为他们离这些美妙的生活体验更近了一步。
“这批学员大多来自不同的行业,有葡萄酒厂的管理者,有星级酒店的餐饮部经理,有进口酒代理商,也有原本对葡萄酒了解甚少的普通市民,”法国自然与农业食品科学学院中国代表、ISNAB(中国)学院负责人之一王明慧对记者介绍,“他们参加培训的目的也有所不同,有些是希望通过培训进入侍酒营销师行业,有些是为出国做准备,也有些是想通过培训学习到更丰富的葡萄酒专业知识,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为自己‘加分’。”
或许,人类生来所具有的对味道的特别记忆,其用意就在于此吧。伴着一杯恰到好处的葡萄酒,品尝着活色生香的美食,是很多人在忙碌生活中难得的惬意时刻。没想到,世上竟然会有侍酒师这样一门职业,终日与美酒美食为伍,怎能不让人艳羡?或许,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这是上帝特有的厚爱。眼下,葡萄酒的文化体系在我们国家正在被进一步丰富,比如葡萄酒与中国各地菜系的搭配,正是张春娅等葡萄酒专家们乐此不疲去尝试和探索的趣事。
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葡萄酒将成为中国家庭餐桌的“常客”,我们的生活将处处溢满葡萄酒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