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文化 > 生活 > 正文
郭台铭:疯狂的逻辑(1)
来源:  2015-12-21 17:01 作者:
  日前,全球3C代工巨头鸿海集团掌门人郭台铭正式宣布进军大陆3C卖场,他扬言要投资百亿元新台币,未来二至三年内在大陆开设超过万家3C连锁店,其规模将远超现在的行业龙头国美和苏宁。

  不过,对于郭台铭的这种论调,业内专家更多认为这是“出口不利、转而内销”的无奈之举,甚至有人直接认为这是为他介入大陆商业地产市场做准备。

  作为一个强调军事化管理的强势领导者,上述说法显然不符合郭台铭的风格。他不善于撤退,更善于进攻;不善于突围,更善于合围。

  郭领导下的这个“不做品牌”的日不落帝国,似乎更像要发动一场别样的战争。

  从形式上看,鸿海不但要做产业链上游的研发环节、中游的制造环节,还要做下游的营销和服务环节,除了承诺“不做品牌”外,几乎产业链上其他的所有环节,他都试图一网打尽。

  不过,鸿海不是为了做渠道而做渠道,而是力图根据用户的需求去重新整合整个产业链和重构上面的各个环节,让它变成最短。其内在逻辑是,在供应链管理中,预测至关重要,但精确的预测往往难以做到,这就不能把供应链简单的聚焦于市场营销。供应链越短,它对于市场变动可接受的弹性越大。因此,郭台铭认为“对渠道的投资,不是为了要掌握品牌,而是要掌握供应链和消费者行为。”掌握了消费行为,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在产品研发、设计上更迎合消费者和品牌商的需求,促使更多品牌商为制造业务买单。而掌握了产业链就可以利用整合优势和价格优势轻松从苏宁、国美等传统3C零售商中夺取客户。

  其背后隐藏的另一个逻辑更加疯狂。

  在中国,3C连锁卖场除了承担终端销售的角色外,还承担着为店内货架上的商品做“担保品牌”的角色。在中国这种商品品质良莠不齐、市场结构不完善的客观状况下,连锁卖场不但是大品牌展示的基地,而且是小品牌的创造地和品质的担保者。很多厂商为了打造品牌,宁可不赚钱甚至巨亏,也要挤得头破血流进入连锁卖场货架。在他们看来,即使带不来销量,仅仅作为展示,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形象也会慢慢树立起来。

[1] [2]

编辑:张怡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