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红,初中毕业、开过裁缝店、卖过服装、化妆品等。一次偶然机会,她跟麻花扯上了关系,并从此走上致富路。
2001年,她随丈夫潘洪成来到了山东烟台。一个偶然的机会,她随丈夫去东北探亲。一个做面食的亲戚麻花卖得特别好,刘伟红尝过之后,却觉得不过如此,自己肯定可以做得比这更好吃。
回到烟台她就忙活上了。她向面点师傅求教,自己反复试验,味道已经相当不错,但她觉得还是不够理想,决定去北京寻找专家研究配方。有了配方,店怎么开?怎么能销出去?怎么连锁?怎么加盟?一个初中毕业的女人到书店找了不少经营方面的书来看,从书本上研究肯德基、麦当劳和国内著名中餐连锁店的经营方式。
开业当天排长队
2004年3月,在丈夫及家人的强烈反对下,满腹辛酸的刘伟红在烟台大学附近的莱山菜市场上,开出了凝聚着她梦想的第一家麻花店,取名“弘祥”。开业当天竟卖出了4000多根,到晚上9点钟才勉强关上门。第二天,人更多,最长的时候排了八九十人。
麻花配方70万不卖 吃麻花要排队让刘伟红的生意很快在烟台有了口碑,不少人找上门来希望加盟。4月份,刘伟红拿到第一个加盟店的9000元钱。5月的一天,一个浙江商人开出50万元的高价,要买刘伟红的麻花配方,最后将价格加到70多万。然而就在这10多天时间里,刘伟红在烟台地区的麻花店增加到了十几家,发展势头让刘伟红看到了配方的价值,她决定给多少钱也不卖了。
在刘伟红做麻花店生意以来,丈夫一直持反对态度,直到2004年6月,忙得焦头烂额的刘伟红声带突然出了问题。潘洪成不得不替妻子接电话。这短短的半个多月,潘洪成受到很大启发,他觉得只要做好了,什么生意都可以做大。他改变态度正式参与到麻花店的经营中来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开公司就像生孩子 曾有人出1000万买她的品牌,她毫不犹豫地回绝了。她说,开一个公司和生孩子是一个道理:轻易不要去开创,一旦开创了,就要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养,不是万般无奈,母亲不会舍弃自己的孩子,而怎么做母亲就需要技巧了。
“创业容易守业难”,许多红火的连锁加盟店不久就销声匿迹了,她必须时时警醒,不断推陈出新,现在,除了推出蜂蜜小面包外,麻花已经增加了十几个品种。她经常检查各加盟店的经营情况,对不正规经营的店铺进行“停料”制裁。做就要做最好,这是她的一贯作风。目前,她已在全国各地开了1500家连锁店,无论开在哪里,哪里就出现排长队的现象。一年多来,靠连锁经营,刘伟红已经拼下了千万资产。这几天,她正琢磨把小麻花做到国外去,和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地的合作意向正在洽谈中。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