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文化 > 生活 > 正文
(商道)周晓光:从地摊妹到亿万富翁(1)
来源:  2015-12-21 16:58 作者:
  从不足百元起家,到如今年产值一个亿;从当初挑着货郎担走南闯北的山村女孩,到如今走向国际市场一跃成为中国饰品行业的“大姐大”——市场经济,潮起潮落,在周晓光身上演绎了一段精彩的创富故事,也折射出了一个企业家动人的成长历程。

  1978年,刚刚高中毕业的女青年周晓光凭着让家人过上温饱生活的想法,带着母亲的一句话:“会做的不如会算的”,上东北等地卖绣花样去了。那年她17岁,家里有5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全家10口人,任凭母亲怎样算,在那个年代,也只能保证全家人不至于饿肚子。在浙江诸暨的一个小山村中长大的周晓光,高中毕业没能考上大学,家中条件又不允许她复习再考。周晓光回忆说,当她走了6个多小时的山路来到义乌火车站,平生第一次坐上火车,那份兴奋竟多于第一次闯世界的茫然。

  凭自己的勇气和自信,她让母亲借了几十元当本钱,做起了“跑码头”生意。一个女孩子出门自然比男孩子困难得多,挤火车、赶汽车,为了不耽误时间,经常是白天摆地摊做生意,晚上坐车赶路,就这样,夕发朝至,走南闯北,6年之间,周晓光竟跑遍了大半个中国。6年闯世界的结果,周晓光赚了2万元。

  10年练摊,掘回了第一桶金

  1985年,跑过三江六码头的周晓光嫁给了同样卖绣花样的浙江省东阳人虞云新。婚后,两人拿出了几年来所有的积蓄,在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里买下了一个摊位。在东北卖绣花样的时候,他们看到东北女子喜欢戴花花绿绿的头饰,周晓光凭着女人的敏感以及同样的爱美天性,就选定了经营饰品。于是,丈夫到广东进货,她在义乌练摊。几年下来,他们在义乌最好的住宅小区买下了新房,在市中心朝阳门买下了店铺。事实证明,周晓光的眼光很准,没过多久,朝阳门成为义乌市中心的商业黄金地段。

  1995年7月,夫妻俩毅然拿出700万元投资办饰品厂,义乌大地上从此有了一个闻名全国的饰品生产基地。周晓光有了自己的实业,有了施展抱负的天地。

  从1995年办厂开始到1998年,几年时间,新光饰品厂以连续翻番的速度发展,并在全国建立了自己的产品销售网络,一举成为国内饰品行业的龙头企业。面对一个商铺,周晓光自觉可以从容应付;面对一个迅速壮大的企业,周晓光自觉压力越来越大。就在这个时候,她果断作出决定——从1999年开始,周晓光聘请了来自台湾的职业经理人担任公司总经理。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新光饰品越来越引起同行的注目,到新光挖人的事时常发生,7年间到同行业去发展的至少有千人,有人戏称新光是所“黄埔军校”。对此,周晓光这样说:“行业的竞争,免不了人才的争夺。但我并不认为是件坏事。目前义乌有1800家饰品生产企业,10万人从事这个行业,一年60个亿的产值。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仅靠一家企业做大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饰品这一行业,只有产业集聚了,在世界的舞台上才有拥有立足之地,才能形成气候和氛围,带动整个产业的提升。”

[1] [2]

编辑:施红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