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逢到亲朋好友婚丧嫁娶或生日寿辰,不论农活多忙,住得多远,不论风雨阴晴,只要主家请了,你就得想方设法备上礼品或礼金,如约参加主人举办的酒席。在我们陇南山区,有句俗话:备席容易请客难。办喜事的人提前请了你,到时候你不去,酒席吃不完,客人背后笑话,主人脸上无光。
家乡人办喜事备酒席是很认真的。提前一月就请阴阳先生确定良辰吉日,日子确定后,晚上一家人坐在灯下,商量请客的事。首先要掐指计算请客的人数,人数定了,该备多少桌酒席便胸中有数了。然后,家庭成员就开始具体分工,忙前忙后地邀请客人,置办物品。邀请客人也有讲究,必须在半月前请娘舅家人和其他长辈,去迟了,不合礼数,还会受责备。请长辈和直系亲戚,不能空手去,得带一份礼品,礼品可轻可重,关键是显得礼貌热情,诚心诚意。长辈和远亲请完后,接着请本庄的亲戚朋友,以及到时候帮忙的邻居。
办酒席的前一天,左邻右舍、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不约而同地前来帮忙。来的人一律穿戴整齐,自备家具,互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相问候,吃些东西后,由总管按每人的特长,一一安排分工。每个人的具体分工及谁的总管、副总管,用大红纸写了,贴在显眼的墙上。谁是干啥的,主人、客人、帮忙的一目了然,于是庞大的阵容,忙而不乱,闹而有序,赶集的赶集,借家具的借家具,帮灶火的帮灶火,刷碗筷的刷碗筷,贴对联的贴对联……
我小的时候,家家都穷,但办酒席却很讲究,也讲气派。桌子是四四方方的八仙大桌,凳子是又高又长的板凳,围着八仙大桌四面,一面一条,一条坐两人。坐席时青年人让老年人先坐,老年人推三阻四让长辈先坐上席。陇南有规矩:外甥年龄再大不能在娘舅家门上坐上席,女婿在岳父家门上也如此。
客人全部入座,凉菜、热菜端上了,酒也斟上了,坐上席的说,大家一起吃。大家才能吃,否则,即使你饥肠辘辘,也不能动筷子。席旁边站着陪酒的酒官,酒官大多酒量较好,能说会道。把酒杯端在手里,先自我介绍,然后给上席敬酒,按席位依次敬酒,开始客客气气,稍显拘谨,几巡过后,气氛渐渐热烈,场面热闹,直至喝得面红耳热。酒喝得再多,每盘菜都不能吃得精光,多少要留下一点。
在家乡,最热闹的酒席是娶媳妇的喜酒席。主家除了要招待好亲家的客人外,还要招呼自家的客人。娶媳妇那天,礼节较多,喜庆为上,礼貌在先,说话办事得满面春风,温文尔雅。接客的人都是些上了年纪的尊长,他们常办这些事,懂规矩,谙礼数,举手投足、道谢寒暄的分寸拿捏得准。
娘家人把新娘子送来,就算是亲手把自家的妹子交给喜主家了。山区路远,送亲人来后,先吸烟喝水,吃顿干粮。然后,一些人陪新娘说话,还有一些人到村里村外转悠,看新娘嫁的地方怎么样。一个时辰后,送亲人入席吃酒席。这时候,行礼、上菜、劝酒、上饭等等,要陪着小心,不能随意。送亲人脾气大,陪客的有一点不周到,就可能惹送亲人生气。
下午小心翼翼地送走送亲人后,酒席就算正式开始了。总管高喉咙大嗓门吆喝:请远客先入席!席上人人脸露喜气,谈笑风生,鸡鱼海鲜你退我让慢慢吃着,喜酒推杯换盅慢慢喝着。说笑声、猜拳声、喜庆的鞭炮声不绝于耳。
乡村的酒席没有时间限制。开席过后,客人何时来了何时招待,来多少人就招待多少人,东西没有了再买再做。席上坐的时候长了也无所谓,今天没有待完客明天再待,总之要把客待好。
这些年,随着家乡人经济的发展,备席方便多了。桌凳也不再用原来的高桌子大板凳了,而是大圆桌小方凳。每个村都有专门经营酒席用的桌凳、碗碟、锅灶等用具的人,谁家过事,拖拉机一两次就拉来了,不用再去一家一户地找寻。坐席一般也不太讲究席位,但青年人还是要把老年人和长辈推让到坐北朝南的上席位置。上席动筷子全席都动,敬酒的人给上席敬过了,再给下席人敬,这一点至今没有变。
光阴过了一年又一年,乡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乡村的酒席在纯朴、文明的乡风中,越办越丰盛,越办越热闹了。乡村的酒席啊,拉近了乡人之间的距离,使一个个乡村充满着祥和、喜庆、热情、团结的气氛,它传承了乡村的文明,延续着乡村特有的生机和活力。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张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