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记忆里,似乎春兰、夏莲、秋菊、冬梅的美已成了定论,可真正在秋日里展露勃勃生机的,却独有桂花。张九龄在《感遇》中就这样写道:“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正是这淡雅幽远的桂花香,给金色的秋日以轻盈脱俗的一缕香魂。当你在暗香盈袖时寻觅芳踪,发现的是一片令人心动的绿。走近了才发现,有点点金黄羞涩地藏匿于碧枝之中,散发着沁人的幽香,让你不禁感到惊讶——这就是那浓香的源泉吗?
采几枝碧桂,斜插玉瓶中,独坐花前,泡一杯香浓的桂花茶。于是,袅袅上升的雾气与充溢四周的桂香交汇在一起,织成一张迷离的网,你便仿佛一下跌入仙境。
历来,人们把桂花作为崇高、吉祥、美好的象征,把儿孙称为“桂子兰孙”,把天上的月宫称为“桂宫”,并以“桂魄”喻为月亮。蟾宫里,吴刚在伐树。大概那不是在秋天,不然,他怎么忍心扼杀那同样孤寂的香魂?蟾宫下,玄宗和玉环正一起品着桂花酒,难怪,总觉得华清池里,留下了一丝永恒的清香。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脱俗后的魂魄,注定要与凄凉的寒意夹杂在一块儿。“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也许柳永作词的当日没有清风,否则,当他沉醉于随风飘逸的摄人心魄的香魂后,怎还会哀叹秋季的冷清?
古今文人不会用充满幽香的馥郁桂花来抒发内心的苦闷与忧愁,是因为他们在一片心旷神怡之中时,根本感受不到凄凉之意。“折桂”、“桂冠”早已成了他们心中的神圣。“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重新勃起的雄心壮志刹那间将黑暗照亮,将这种神奇的大自然的礼物照得一片金黄。
“看云外山河,还老桂花旧影”。没有人来柔肠寸断地埋葬桂花,它没有独自傲霜斗雪,但是它不遗余力,在属于自己的时节里,快乐地绽放、飘香,无私地倾其所有。
当橙黄的、鹅黄的、银白的桂花飘香了旬日、半月之后,它便像一顶小小的降落伞,悄然离开枝头,落到青青的草地上,在尖尖的草叶上又找到了新的居所。
你若不经意地看去,极像小草开了一朵朵黄色的小花,而且显得十分繁茂和艳丽,让人赞赏不已,离枝的桂花又得到了第二次辉煌。如果气温相宜,它还会开第二次、第三次……直至“人闲桂花落”,消殒在秋意阑珊之中,鞠躬尽瘁,不留下一丝的遗憾。
其实,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应这样:在属于自己的时节,干好自己的事,不留下灰色的一笔,以免铸成一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生的遗憾。当你在这个寂寞的季节里,去亲近一下那一缕幽香,也许你会发现,得到的不仅仅是桂香满衣。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张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