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品牌是职场人士在职场发展的“身份证”,是个人的价值及外界对象的感受和评价的总和。
在笔者看来,个人职业品牌不是从自我修养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是从价值创造和外界评价来考虑问题。虽然职业素质、职业修养、职业风范、职业做派、职业能力、职业操守、职业道德、职业意识也都涉及到外界(上级、同事)的感受,但都是局部的、不系统的。
然而,个人职业品牌理论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全面性的特征,是涵盖整个外界对象感受到的职业者行为及成果的一切特征的理论。所以,个人职业品牌理论(即PPB理论),对职业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从业者要想知道自己有没有个人职业品牌,关键是要分析你所面对的感受,以及评价对象对你形成的感受和评价的内容、形式。为了生动化表述,笔者用李连杰的案例进一步详细说明。
职业品牌标签是一个人在其个人影响力所覆盖的范围内,人们提到他时会第一个联系起来的关键词。而一提起李连杰,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大家第一个联想到的恐怕都是“功夫”。因为,李连杰的影视作品几乎每部都有他的武打镜头,而这,恰恰是公众与他接触的最直接的方式。
据媒体专访报道,李连杰和“功夫”结缘,纯属意外。
1971年,因基辛格访华,就读于北京厂桥小学的李连杰,不得不和他的同学们一起到什刹海体校训练。大约半年后,训练的学生只剩下4名,李连杰就在其中。
一年之后,李连杰开始在各种武术比赛中拿奖,其武术表演遍及各种外交场合。因为中国武术的“国家标签”意义,李连杰和其武术一起,扮演着“外交家”的角色。
自此,李连杰和“功夫”结缘,并成为“国家”的人。有着“国家”这个传播推动器,又籍由“功夫”这样具有“国家标签”意义的载体,在中国形象传播到全球的同时,李连杰的“声名”也被捆绑着传播了出去。
一个人的发展总是经由“无意历经人生”到“有意规划人生”这两个不同的阶段。
无意历经人生,是一个人对外部世界不能深入了解、没有选择权,而在监护人的指引下生活的人生阶段。
有意规划人生,是当我们在对外部世界具有一定了解,并清楚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短期的或长期的)后,有意识地去规划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和路径,并付诸实践的人生阶段。
“功夫”被作为中国的“国家标签”在全球范围的传播,为李连杰在青年阶段创造了新的职业机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会。当然,这期间也意味着李连杰需要解套——不再担任“国家标签”武术的载体,而争取自己选择实现价值的方式的自由。
在《南方周末》专访时,具体描述了李连杰如何在“单位制造”阶段,离开“国家的怀抱”而选择“电影”作为自己实现价值的载体。由“无意历经人生”到“有意规划人生”的过渡,是李连杰对人生道路的选择,从个人品牌塑造的角度看,也是对个人品牌的审视和界定、选择个人品牌传播方式的阶段。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张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