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灰瓦,三格灯笼框木质花窗,院子里摆着青花瓷的大鱼缸,猛一看,北京南锣鼓巷前圆恩寺胡同里这座四合院充满老北京气息;细打量,考究的法式水晶吊灯,摆满洋酒的西式酒吧台,奢华的按摩浴缸,种种陈设却又洋味十足。
这是一座五星级的“四合院酒店”,以投资者的名字“杜革”命名,专门面向国外高端游客。开业近一年,酒店已经在外国游客中小有名气。
童年记忆促成四合院酒店
“我是北京人,在牛街的胡同里长大。”酒店主人杜革说,和一大家子在四合院里的生活,是童年记忆里最亲切的部分。2006年初,游学海外多年已经成为一名优秀金融投资者的杜革回到北京,一位朋友将这间胡同深处的院子介绍给她,杜革萌生了“开一家四合院酒店”的想法。
“这里离鼓楼、后海都近,旅游资源丰富。”杜革说,地理位置绝佳之外,四合院本身所具备的中国元素也是促成她将其改造为酒店的重要原因。“高端的外国游客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兴趣,但又对居住的舒适条件要求甚高,如果做一家四合院的五星级酒店,相信能够赢得市场。”
改造装修要京味也要舒适 2006年底,杜革邀请了来自比利时和中国的两位建筑设计师,对四合院进行规划改造和装修。
她最初想在600平方米的院内辟出6个豪华套房,但是成本核算后,发现很难赢利,于是扩展到10个。客房有的位居正房,最大面积30多平方米;有的利用厢房和耳房。不过,大屏幕平板电视和奢华的按摩浴缸,是每间客房必备的。
最有意思的是角落里的一间“耳房”,面积还不到10平方米,但设计师匠心独具地布置成一间客房。推开房门,一左一右两张中式“大炕”占据了大半面积,炕上铺着大红大绿的绣花被,摆着炕桌,“老外可稀罕了,这大炕可躺可睡,摆上靠垫是沙发,炕桌还能当书桌。”杜革说。
光有客房可构不成一座酒店,大堂前台、餐厅都是必需的。到哪里挤这样的空间?杜革把天井处理成酒店大堂;而餐厅的设计则更难,10个客房,至少要预备20位客人同时就餐,餐厅还要有韵味、有格调,最后设计师做了6个四人桌,可根据客人需要拼成大长条桌、方桌,还可搬到院子里开party(晚会)。杜革透露,仅在装修改造这一项,投资额就约1000万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