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我参与了几个德国人的烟台之行,使我对酒的好感增多了几分。加上当时我已在让人生闷的编辑岗位上工作了一年零六个月,除了电脑上的海阔天空,几乎与世隔绝,这次愉快的畅饮,加深了我对酒的理解:虽然极其讨厌酒鬼的言行举止,但却不介意自己喝多一次。
那是一次起始于张裕酒文化博物馆的品酒之行,由德国建筑学教授和国内留学生组成的7人旅行团,在酷热的夏天来到烟台。因为语言不通,我几乎没能友好地与他们沟通,省略了礼节性的探询和介绍,反而让他们几个认定了我去过德国,于是将谈话建立在互相熟识的层面上。其实,我所有的足迹仅限于亚洲地区,对德国所有的了解也仅限于知道德国人喝啤酒很厉害、很痛快。
可能我很有亲和力,又或者是他们先入为主的看法帮助我消弭了初见者间的隔阂,当讲解员还在认真介绍品酒的不同方式和不同体验时,我们已经开始暗暗较劲。哈哈,喝红葡萄酒我可是强项,最不喜欢啤酒的淡漠口感,虽然有淡淡的麦芽香很诱人,但喝得多了就没了滋味,还是红葡萄酒好,浓郁甘醇,怎么喝都会有甜滋滋的味觉,当然,口感中有淡的酸涩味作调剂才最好。
当我们品完酒文化博物馆介绍的几种品类和几款特色酒之后,大家仍是意犹未尽,于是一行人开车到烟台大学旁的小店,继续“较量”,虽然每个人已至少品过6种酒,早处于微醺的状态,但德国人的严谨还是表露无遗:在仔细看过酒标之后,才正式开始推杯换盏。把红葡萄酒喝成那种状态,确实有点糟蹋了,好在不是什么窖藏珍品,难得气氛热烈。
奇怪的是,如此酷热天气,不知是接受了谁的提议,喝得醺醺然的几人竟然还步行到海边晒太阳,其间中国话、德国语交杂在一起,我竟然大都能明白,真有点“羽化而登仙”的境界。在强烈的日照下,活跃的潮汐带来了难得的清凉,大家忽然安静,呼吸都与海潮呼应起来。
海边人很少,这样强的日光大多数人是不肯出来如此暴晒的。此时沙滩、海水与酒气熏天的8个人兀然相对,天地间的复杂纠葛好像都消弭在酒后清甜的气息中,语言、国界、男女、习惯都不重要,此刻每个人都是开心的、闲逸的,甚至有点飘飘然。一位教授告诉我:“很多时候,喜欢到不同的地方喝酒,不同的地方同样的酒喝起来滋味是不同的,你也是这样的一个人吧?”朋友给我翻译时感慨万千的样子,和我平时见到的波澜不惊完全不同,末了还加了句自己的评语:“就知道你能跟教授喝得来,你还不肯来,根本不用语言相通的吧?”仿佛他是这次愉悦的主导者,得意洋洋。
于是想起自己应邀而来时的犹豫,怕因语言不通而被冷落,怕酒喝得不开心而疲于应付……很多时候,人习惯于压抑自己,避免尝试、躲避弱点,于是错过了很多美好的体验,偶尔体会到了,也只喜欢云淡风轻的一掠而过,不肯失去应有的矜持。但,唯有酒后,忽然就放松了。
仔细想想,真挺有意思,完全不认识的人仅仅喝次酒就可以如此记忆深刻、乐于相交,后来教授一行回国后都加了我的MSN,虽然语言不通,但竟然也能各说各的聊上几分钟。后来我找到翻译看了个明白,发现说的还真是一个话题:都与那次喝酒有关,看来酒的魅力果然不同凡响,时隔多日依然可以令人津津乐道。又隔了些日子,同朋友通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电话时聊起了这事,原来他也被教授抓去作了翻译,已经看过我们的聊天内容,寻思半晌,朋友语出惊人:“都说有些人有佛缘,是不是这世间也是有酒缘存在的?”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周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