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6月10日电(记者王蔚、杨金志)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林旭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团队最新发现,经常性、中度水平的体力活动可以有效改变多种不同功能的人体炎性因子和脂肪细胞因子水平,从而发挥降低代谢综合征、Ⅱ型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的作用。
此项研究通过分析“中国老龄人口营养健康状况”项目的人群样本,首次在我国中老年人群中对体力活动水平与炎性因子、脂肪细胞因子以及代谢综合征关系开展研究。研究成果报告最近在美国心脑血管疾病权威杂志《循环》(Circulation)在线发表。
此项研究系统分析了体力活动的强度,如轻度、中等强度、重度和步行,以及每周总的体力活动代谢当量(MET)水平与炎性因子、脂肪细胞因子和代谢综合征等的相关关系,进一步获得三项重要发现:
一是与较低水平代谢当量的人群相比较,较高水平代谢当量(代表较高的
文章来源中国酒业新闻网体力活动水平)的人群血浆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水平低20%,而脂肪细胞因子脂连素adiponectin水平高7%。二是较高水平体力活动的中老年人罹患代谢综合征的风险低约30%。三是甚至在不利的炎性因子和脂肪细胞因子水平下,较高体力活动水平的人群罹患代谢综合征的风险也降低,提示增加体力活动对代谢相关疾病高危人群仍然具有保护作用。
这些结果显示,经常性体力活动可能影响炎性因子和脂肪细胞因子水平,进而对控制代谢性疾病的患病风险产生重要影响。研究表明,中等强度体力活动如搬(举)轻物,收拾庭院,骑自行车,打乒乓球、羽毛球,跳交谊舞等,也与中老年人群血浆炎性因子水平和代谢综合征的风险降低相关。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中国酒业新闻网。
编辑: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