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记者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召开的中法胃肠道间质瘤靶向治疗高峰论坛上获悉:我国每年新发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约有两万名,由靶向药物治疗、手术、化疗综合而成的“鸡尾酒疗法”将成为这种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
胃肠道间质瘤不同于胃癌或者肠癌,它是最常见的胃肠道软组织肿瘤,约占全部胃肠道肿瘤的1%至3%。肿瘤医院腹外科主任师英强教授说,这种疾病高发于40至65岁年龄段,发病部位主要是胃部,其次是小肠、食管以及结直肠。胃肠道间质瘤有两种倾向:有的患者在体检中偶尔发现,肿瘤长期不会发展;有的患者初次查出时,已发生转移。
医学专家表示,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一般有以下症状:病发部位在食管的,可有吞咽困难;病发部位在胃部的,可有上腹部不适或上消化道出血;病发部位在十二指肠的,可有梗阻性黄疸。此外,还有患者出现腹痛、腹块、便血或穿孔。市民如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告知医师避免误诊或漏诊。
根据肿瘤医院自2003年起收治的百余名患者分析,经靶向治疗后五年生存率可达46.5%,其中晚期患者的两年生存率已达76%;未接受靶向治疗的晚期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仅有17个月。“对于早期患者,手术仍是首选治疗手段;对于晚期患者,靶向治疗则有其独到的疗效。目前来看,选择靶向治疗、手术以及化疗的综合方法,是对付胃肠道间质瘤的主导方向。”师英强说。
据悉,昨天的会议同时成立了胃肠道间质瘤全国多中心研究组。中心由全国28家(其中上海6家)三甲医院组成,今后将共同开展疾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