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文化 > 生活 > 正文
绍兴"潮农"自酿糯米酒(1)
来源:  2015-12-21 14:40 作者:

  
  大生村自酿酒的老农们(从左至右:劳国良、樊华根、劳佰春)。 金敖生 摄

  正月初八,城里已是正式上班第二天,可乡下的年“直直还没过完哉”,绍兴福全镇大生村63岁的劳佰春大伯兴头头地说。他和村里几个做生意的、做石匠的、务农的乡亲,搬出张四方八仙桌放在村口,端出干鲜果盘,斟出碧绿青翠的茶水,一再叫我们留下来吃饭,说是他有自家酿就的新酒,开缸尝起来是“透鲜透鲜”。说着,立马起身去自家屋里打来两瓶,非得叫我们用瓶盖接一口尝一尝。

  虽说福全镇论富裕程度似乎不如杨汛桥那样出名,但在绍兴也是数得着的富镇了,大生村更是绍兴第一个开办乡镇企业的地方,也是新闻媒体熟悉的地方。如今的福全镇,村道上停着锃锃亮的宝马和奔驰,厂子开到外地去,生意做到京杭沪的人多得是。而他们新近又上英国《金融时报》的生活新闻版,却是因为富裕农民自酿酒的风气重又兴起。除了自家喝,还拿来送城里的白领朋友,比那些包装漂亮的大厂产品更受青睐。

  吃了糯米老酒变“nio nio”

  周作人先生的散文中提到一句绍兴童谣似的民间谚语:“老酒糯米做,吃了变‘nio nio’”。他用“猪肉”来注明“nio nio”的意思,意是指舒坦、乐胃的状态。如今的绍兴农村老人仍然喜欢用这句话来劝人多喝酒。其实在过去,农忙时体力消耗大,糯米做的酒被认为是长力气固元气的,所以秋日收进新糯稻时就得做下一些新酒,以备新年请客及来年下田时补身子。

  “做老酒人人会咯,只不过前几年洋酒兴起来,吃土酒的人少了。”劳佰春被太阳晒得有点热了,敞着衣襟,露出结实的身板。他今年63岁了,是村里的种菜专业户。他一边嗑着瓜子花生一边聊起做酒的种种。

  做酒的糯谷自然也是自家种的红壳糯米,他家每年要做300至400斤。先把糯米用清水浸泡两天,然后冲洗干净沥干放进一只专用的木蒸桶,在厨房的大灶上开始蒸饭。蒸饭也有讲究,一直要蒸到糯米饭熟而不糊内无白芯才算好,时间大约半个钟头左右。蒸好的饭晾到摄氏30来度的样子就可以拌酒药了。一般不用温度计,他自己只需把手插进饭里感到“差勿多哉”,就把酒药拌进饭里,上下左右用力搅拌均匀,用手把米饭压实,中间挖一个洞,这就是“酒窝”。再给酒缸盖一个稻草做的盖子,然后再把缸外面全部用稻草捂起来保温。不过,劳师傅说,也有人用新被子来包酒的,反正现在人有钱了嘛,不在乎一床被子。这样捂3天后,酒香就出来了,掀开看看,酒窝里面已经有了原酒,就可以加水了,一般是一斤米放一斤水,放水时把小麦曲放进去。水加过一天一夜后,用干净的木棍子搅动,这叫“开耙”。“开耙”是很关键的一步,开早了做出来的酒偏辣,开晚了又偏酸,开得刚刚好才是一缸鲜甜喷香的好酒。白酒、善酿酒也可以自家做,不过再加一两道工艺而已。农家讲究的是吃新酒:“味道要鲜”,到来年四五月份全部吃光,这样最好。

  从前有专门的开耙师傅,手艺好的开耙师傅吃香得不得了。可是后来,自酿酒的人越来越少,开耙师傅也就日渐稀少了。我们眼前坐的这三位老农都是开耙好手,只是现在只给自家做,不再去别人家做了。

[1] [2]

编辑:乐怡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