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五莲县官员群体中,一个广为流传的段子是:某局长近期按时回家吃午饭,让年幼的孩子大为不安,惶恐地问爸爸:“是不是不当官了?怎么不在外面喝酒了?”向记者讲述这个或真或假的传闻时,五莲县监察局副局长李学臣笑着说,看来,我们现在的办法(指检查组携带酒精测试仪进机关进行中午禁酒检查)还是有效果的。(《山东商报》7月11日)
现实中,五莲县官方对“测酒仪进机关”的效果是满意的;段子中,局长孩子对“测酒仪进机关”的效果是惶恐的。我们可以将这样截然不同的对比,轻飘飘地解释为这是孩子的误会,乐悠悠地理解为这正是“测酒仪进机关”取得成果的反映,喜滋滋地希望“测酒仪进机关”继续推行下去。然而,正是孩子的这一“问”,提出了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测酒仪至多只能解决微小的问题,而无法解决为何“当官”和“在外面喝酒”会划上等号的“真问题”。
“测酒仪进机关”,本来就是冲着中午禁酒而去的,这个办法的确能够把违反禁令的公职人员揪出原型。可是,公职人员尤其是官员,他们在外面的“吃饭问题”,“中午喝酒影响下午上班”只不过是其中一项副作用而已,更多招致诟病的大小问题多了去了:比如,是不是公款吃喝;比如,是不是吃请;比如,背后有没有权力寻租……这些,不是一个测酒仪可以解决的。
当官方发现许多公职人员尤其是官员经常在外面喝酒,以至于“无酒不成官”的时候,目光就不能只盯着那点酒,也不能只瞄准中午。官方的制度设计者应该想想,为何“当官”和“在外面喝酒”会划上等号;官方的制度设计者应该设防,为何公职人员尤其是官员总爱在酒场说事、办事;官方的制度设计者应该釜底抽薪,管好公款,管好权力,这样下来,还有多少公职人员能够相互公款宴请,还有多少官会不断有人宴请?
事实上,新闻中那个关于小孩的段子,在现实中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某局长迫于“测酒仪进机关”而天天回家吃午饭,难道他不会天天在外吃晚饭,从而“安抚”孩子的不安么?何况,相互宴请、不断吃请的根源不除,某局长一样可以天天在外吃午饭、谈事情,只不过不喝酒而改喝饮料而已,这同样可以“消除”孩子的不安。更别说,禁酒令本身就有例外,它规定了“确需工作日饮酒的”情况下,中午还是可以喝酒的,官方的制度设计者恐怕忘记了,许多官员,在吃喝问题上,最不缺乏的,就是“理由”。
就事论事而言,“测酒仪进机关”的作用实在太小,小到既不会引起孩子的不安,更不会引起被监督者的不安——大不了中午真不喝,晚上喝个够;这样的招数,引起民众的不安倒是非常有可能的——用浮于表面的做法去监管公职人员尤其是官员的细枝末节事情,远远做不到让官员恪守官德、谨慎用权、敬畏监督、认真工作、善待民众。
编辑:王晓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