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评论 > 正文
整合好优势资源 构筑高效产业链 科学布局个性化产业集群
来源:  2015-12-21 10:31 作者:

     《中国酿酒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了酒业发展的结构调整目标:优化酿酒产业布局,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竞争能力;建设酿酒工业生产基地,打造特色经济区域集群;培育优质酿酒原辅料产区,推动西部原料产区建设。同时,要培育龙头企业,构建产业集群,提升品牌竞争力。


  大力推动酿酒产业制造基地集群建设,积极建立酿酒生态园区,鼓励和规范酿酒产业特色区域的科学发展,推动中国白酒之都、中国白酒县、中国啤酒城、中国黄酒之都、中国黄酒县(镇)及中国葡萄酒城的认定工作。酒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将有利于集群区域内部资源的整合、促进企业发展有序性与规划执行有效性的统一,为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拓宽就业渠道和扩大税源等方面产生重要作用。


重视酿酒产业
提升区域经济


     事实证明,整合、抱团、共同发展是一个白酒产区走向健康强盛的必由之路。产区内众酒品牌应先做朋友,共同打造产区的声誉和影响,互相学习对方的先进管理模式,或走出去借鉴新理念,使封闭的视野得以开拓,坚定不移地以品质带动消费,这势必会推进区域经济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


     早在2010年9月,云南省政府第47次常务会议就提出,要通过发展白酒、葡萄酒、啤酒三大酒种,打造一批优势品牌,加大对酒业的扶持力度。而近日,《云南省酒产业发展报告》的出炉,更将推动云酒产业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同时将一改产业集中度低,企业小、散、乱的发展滞后现状。


     从烟台“葡萄酒城”到宜宾“白酒之都”,再到绍兴的“黄酒之乡”等,无不可以看出,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形成,不仅可以提升、宣传产区品牌,而且将拉动该区域旅游文化产业以及绿色农业、工业、民俗文化等其他产业的发展。


     2010年,甘肃省提出了《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明确提出了力争到2012年,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左右;到2017年,达到40万亩左右;到2020年,达到50万亩左右。同时,抓好酿酒葡萄基地建设,筛选、引进适合本产区的酿酒葡萄品种和栽培方式,形成酿酒葡萄种植到葡萄酒生产的完整产业链。


     以长江(宜宾——泸州)、岷江(宜宾段)、赤水河流域为核心的三角区域中国白酒金三角,包括成都、德阳、绵阳、遂宁等延伸区和巴中、内江和凉山等协作区,该区域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酿酒环境和悠久的酿酒历史文化,集中了四川中国名酒“六朵金花”和贵州茅台等著名白酒品牌。


  四川将着力于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五粮液酒业工业园区、剑南春酒城名酒名街、古蔺名酒名镇、沱牌名酒产业生态园、水井坊遗址酒文化街区等工程建设,将“中国白酒金三角”打造成世界著名的白酒生产基地。


  而在该规划范围内,四川泸州长窖酒业规划建设百亩酒业园区,四川川沱酒业有限公司提出的一期计划、二期计划、三期计划,也是面对白酒市场激烈的竞争大潮,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理念创新,坚持以质兴企,以诚贸信的发展之路,有效进行资源整合与品牌扩张。


     在贵州仁怀市,正在致力于打造5万千升酱香型白酒集群。到“十二五”末,仁怀白酒工业园区将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0亿元,工业投资150亿元,产能达到5万千升文章来源华夏酒报,整个园区可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


竞争激烈之下
酒业何去何从?


     随着传统酿酒地区走向产业集群发展的方向,随着集群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以酒类生产为单一模式的发展路线将逐渐被改写。


  毫无疑问,产业集群化的发展将催生产业链的丰富和向上、下游产业的延伸,酒业及其相关配套产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已经初步显露。同时,酒类生产与酒类流通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当酒业流通充分融入到酒类产业集群链条中,也就完成了新一轮升级。


     目前,一些酒类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还没有得到彰显,集群内部聚核力明显不足,一些产业集群缺乏完整、系统、科学的产业规划,还需进一步落实产业规划,不断在实践中调整发展路线,促进产业集群健康、科学发展。


     目前,虽然酒业竞争形势异常激烈,但是总体而言,大多数酿酒企业用于新品研发或者产品改进方面的费用占比并不多。不少企业则是在销售途径或者营销手段上不断推陈出新,不惜重金盲目引进“外脑”;甚至出现了某些酒企,通过抢占原本经营其他品牌的经销商,从而拿下某片区市场;或者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打压竞品,以提升自己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另外,还有不少酒企在广告宣传上花费不菲,但效果却并非想象中的那样。


     以上种种,虽然与企业的个体行为不无关系,但是,如果真正使企业的生产、商品的流通、产区的宣传等每一个环节,都能够始终如一地贯穿产业化集群的理念,并配有专业的组织来进行监管,势必能够促进产区内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能够让整个产区和企业用最低的成本整合资源、提高市场占有率、打造真正响亮的产区品牌。


集群规划量力而行
注重特色科学而为


     经济全球一体化的现在与未来的博弈最终是品牌与文化的博弈。川酒、贵酒、苏酒等白酒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为中国白酒产业集群化运作提供了一套可操作性的模板,而且作为一种国家与民族符号,通过产业集群到品牌集群的升级,必定为中国品牌的发展产生良好驱动与共振。酿酒产业的发展,如今得到了各地政府主管部门和生产、流通企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酒类消费方式、理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随着网络经济的繁荣,传统酒类流通模式面临着巨大挑战。而消费者对品牌、品质的个性化需求也越来越明显。但不得不强调的是,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并参照酒业整体的产业格局和未来发展走向,需要量力而行、科学而为。


     要从整个地区的产业发展中考虑,酿酒产业的发展,同时在提升酿酒业实力的同时,也提升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档次。例如,云南酿酒工业是云南省传统产业之一,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在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拓宽就业渠道及扩大税源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打造云南绿色经济强省的重要内容。


  因此,通过在酿酒产业中加快云南酒业的发展,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以名牌产品带动企业产业发展,打造地方酒类名牌,提高全省酒品牌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综合实力,把“云酒”打造成为继云烟、云茶、云药之后,云南的又一重要特色产业,形成云南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要注重特色优势,特色是自己的独特之处,而在全国酿酒业同质化的今天,如果不从特色上下功夫,调整产业方向,就会进入酿酒发展的死胡同。反之,各地如果能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提出比较合理的酿酒产业方向和格局,就会迎来酿酒美好的明天,更迎来了经济的大发展。


  甘肃省就通过发展自己的特色酿酒,从而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强,于是2010年4月提出了《甘肃省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一年过去,甘肃省的葡萄酒产业发展迅速。而甘肃更是通过发展高端葡萄酒,进而做到特色酿酒产业的提升,甘肃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刘永富在葡萄酒产业会上曾讲,“对甘肃而言,高端引领、品牌带动也是必由之路。


  但高端不是高价,也不是哗众取宠。高端,是相对于葡萄酒的品质而言的。”而甘肃省葡萄酒产业协会会长王玉武自信地说:“好葡萄酒是种出来的。处于北纬40度左右的黄金酿酒带上,这就是甘肃葡萄酒的天然禀赋。”如今河西走廊的茫茫戈壁,比起农耕历史悠久的土地,少了很多污染,而祁连山纯净无污染的雪水,每年如约而至……这一切构成了甘肃葡萄酒独特的自然禀赋。于是甘肃基于自然禀赋,紫轩、莫高、威龙、祁连、国风、皇台、敦煌7家葡萄酒企业在河西走廊一线排开,成为一道风景,更成为了中国酒业的一道风景。


     形成品牌优势,融入到地方整体规划之中,让当地的酿酒产业也能登入大雅之堂。作为中国第四大葡萄酒品牌的贺兰山东麓,也是通过发展自己的特色,从而打造宁夏葡萄酒产业,银川市将葡萄酒产业写入“十二五”规划,贺兰山东麓的紫色梦想喷薄而出。贺兰山东麓因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自然优势,素有“中国的波尔多”之称。早在2003年,贺兰山东麓就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委员会的“葡萄酒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认证,成为继河北昌黎、山东烟台之后,第三个获得葡萄酒原产地保护认证的产区。贺兰山东麓成为国内外葡萄酒业巨头争抢的目标,自在情理之中。


  如今,通过将其列入规划,进而提升宁夏银川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的品牌意识,发挥品牌优势,从而站稳脚根,立足于产业市场。“竞争靠的是实力,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要扎扎实实提高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的质量。”这正是品牌优势的体现。


     “与同业合作,与自己竞争”的企业战略逐步深入人心。集中战略、一体化战略必将成为酒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因此,多方沟通与合作成为集中产业集群力量的前提,这其中包括了与政府相关部门、本地同业者、外地竞争者、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之间,共同助力中国酒业腾飞。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苗倩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