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1年以来,百威英博的投资步伐大大加快,其斥资6.5亿元新建的资阳工厂刚刚投产后,随后传出百威英博考察广西南宁市场拟投资27亿元建厂的消息,而近日百威英博投资考察团又先后访问了山东、江苏宿迁等地区,考察当地的投资项目和环境。
另据百威英博亚太区总裁傅玫凯透露,百威英博在辽宁营口、福建漳州、吉林延吉、锦州等地都有建设项目,并且在不断寻找建设新厂的项目。
加快投资步伐,百威英博“补课”产量
近期,百威英博高调的投资和考察行动在业内激起了一阵阵波动,尤其是在当前各企业谋求产品结构调整以消化成本压力时,百威英博一次次大手笔的密集投资,先后多个生产基地投产,并着手筹建几个新的投资基地,显得比较激进。
对于百威英博密集的投资,深圳苏赛特商业数据有限公司公共关系总监杨青春认为,百威英博在产品结构方面是四大啤酒巨头里面最好的,两个全国性品牌百威主打高端、哈啤主攻中端,既有利润又有销量,结构十分合理,但近几年百威英博产量扩张不明显,落后于其他啤酒巨头,而且其整体的布局也不太合理,过于集中在东北和福建、浙江市场,因此,百威整体基本上还处在抢夺市场的阶段,所以这两年它积极建厂,就是为了“补课”产量。
日前,百威英博亚太区总裁傅玫凯在四川资阳生产基地投产仪式上表示,百威英博已经完成了所有整合的工作,接下来,整合已经不再是工作的议程,公司的精力将集中在销量的增长和公司发展上,未来还将有不少新建项目,在中国百威英博的梦想更为远大。
傅玫凯同时也透露了当前百威英博以建厂代替收购来增加产能的主要原因,他认为,百威英博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通过合资的方式应该也是比较合理、稳妥的方法,但是目前百威英博在中国有了本土化的专业队伍和运营经验,对市场理解更加深刻,完全有能力在中国市场进行独资前进,百威英博在扩张策略上已经有了变动。
据了解,经过20多年的兼并和收购,英博在中国大概拥有30多家啤酒酿造厂,总销量超过600万千升,并掌握了雪津、双鹿、白沙、金龙泉、金陵等地方子品牌,而目前随着可并购资源的减少,百威英博提出的新建设项目较多,哈啤百万千升基地目标已经超额实现,资阳基地一期已经投产,百威英博的百万千升基地开始陆续投入使用。
由于啤酒企业建设生产基地一般都采取分段建设,杨青春认为,对于接连大手笔投资的百威英博是否进入了“追求产量增长”的阶段,未来还要看其实际投产的情况。
对于百威英博来讲,旗下拥有的百威品牌是行业内盈利排名靠前的啤酒品牌,但算上其他众多品牌,百威英博在中国并不算盈利能力强的集团, 但如果综合背后实力,百威英博的资本确实是数一数二的,而且基于全球范围的市场经营经验,百威英博在中国的市场运营手段和管理方法都比其他三大巨头优秀,因此目前其经营的增长性较为看好。
百威英博全球首席执行官薄睿拓透露,2010年百威英博的销量增长了10%,销售增长12%,产能增加19%。与此同时,对于如何消化这些增加产能,杨青春认为,这对百威英博也将是一大挑战,要考验百威英博的市场能力,百威英博要消化新建厂的产能并实现盈利,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采取分期建厂的做法也是比较明智的,比如河南新乡百威英博80万千升生产基地,首期最多建成20万千升,然后根据市场占有的情况再扩建。
啤酒巨头未来将追求产量与利润并重
百威英博近期考察的几个地区也比较巧妙,山东和以宿迁为代表的苏北地区都是青岛啤酒的优势区域,而广西则是燕京啤酒的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优势区域。
山东市场作为青岛啤酒的大本营,目前四大巨头都已经渗透进来。苏赛特公司的统计显示,山东市场份额排名次序为青岛、雪花、燕京、百威,其中百威居于末尾,仅有一个绿兰莎品牌,产能有限,覆盖的区域也有限,而在江苏市场百威英博也仅有南京金陵啤酒。近几年,由于受雪花啤酒的挤压较大,因此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讲,百威英博都有进一步加深在上述两个地区布局的需要。
一旦百威英博确定在以上两个区域建厂,则必然与青岛啤酒对垒,而且百威英博旗下的百威和哈啤都与青岛啤酒定位接近,因此,百威英博与青岛啤酒将面临直接竞争。
对于百威英博考察山东和江苏宿迁,杨青春认为,未来啤酒巨头之间的相互渗透将更加深入,尤其是那些仅仅某个巨头一枝独秀的市场,将会受到其他巨头猛烈的攻击。但对于百威英博未来在以上两个区域的动作,杨青春则表示,从大格局来讲,毕竟华润雪花、燕京啤酒都已进入山东市场,青岛啤酒也不怕多一个百威英博,百威英博目前要想颠覆青啤在上述两个地区尤其是山东地区的地位尚需时日,因此青岛啤酒可能不会有太多的反应,或将冷处理。毕竟在中国市场,青岛啤酒的利润和品牌都是最好的,有实力进一步扩张并走出国门。
据了解,青岛啤酒近期已经提出了未来三年突破1000万千升的目标,并且谋求海外破题。但对于行业性的追求量的增长,杨青春认为,目前啤酒巨头的全国性布局已经基本完成,中国市场啤酒的增量也渐渐放缓,所以青啤也好,雪花也罢,都很难再像本世纪第一个十年那样疯狂增量了,同时,经过这么多年的竞争,巨头们也已回归理性,更加重视利润,未来啤酒行业,尤其是四大巨头,追求的是产量与利润并重的发展思路。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