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市场 > 啤酒 > 正文
中国啤酒:跨越百年的魅力(1)
来源:  2015-12-21 06:29 作者:
  1900年10月29日,俄国商人乌鲁布列夫斯基在哈尔滨创立了中国第一家啤酒厂——“乌鲁布列夫斯基啤酒厂”,并正式生产哈尔滨啤酒,当时年生产能力仅为300千升,中国啤酒工业发展由此揭开了序幕。

  百年后的今天,中国拥有啤酒企业几百家,连续七年蝉联世界第一啤酒大国的称号。2008年,全年啤酒产量达4103.09万千升,较上年增长8.55%,国内人均年消费啤酒30升。

  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以青岛啤酒、燕京啤酒、珠江啤酒、百威啤酒、雪花啤酒、重庆啤酒等著名的大型啤酒集团为先导,区域性品牌遍地开花的新局面,中国啤酒行业产销两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作为陪伴新中国发展、见证30年改革开放的重要一员,中国啤酒行业所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越来越高,居民消费多样化发展,啤酒消费量将继续稳定提升,中国啤酒市场拥有广阔的前景,被国外行业观察家誉为世界啤酒产业“最后的乐土”。目前,世界前五位的啤酒企业已全部介入中国市场,中国的啤酒行业成为中国经济国际化一个典型的缩影。

  五十年的萌芽(1900年—1949年)

  翻开我国的近代史册,我们可以发现,近代中国史是一部辛酸与心痛的历史,也是中国人反抗与奋进的历史。中国啤酒行业就是中国人在帝国主义经济入侵,资本主义压迫的过程中自立,在党的领导和人民的支持下,依靠自身的能力一步步前进,才取得了当前的成绩。

  纵观中国啤酒行业发展历史,中国近代啤酒行业都是随着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从西方传入的,国内目前比较大的本土啤酒企业在建国前都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例如青岛啤酒有限公司的前身是1903年英国和德国商人在青岛开办的英德酿酒有限公司,上海啤酒厂的前身是1910年在上海建立的啤酒生产厂,烟台啤酒厂的前身是1920年在山东烟台建立的胶东醴泉啤酒工厂,沈阳华润雪花啤酒有限公司的前身是1935年日本在沈阳建造的啤酒厂。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经济并存着各种经济形式: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以及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各经济形式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经济形势严峻,近代中国啤酒行业在夹缝中生存,并没有取得较大的发展,尤其是民族资本在中外反动势力压制和排挤下,很难在啤酒行业放开手脚有所作为。

  从1900年到1949年间,中国的啤酒行业完全是一个国外资本、官僚资本、民族资本混合经营的状况,多建立在侵略者的租界或者沿海地区,很多的啤酒厂在外国资本和民族资本、民国政府之间交替经营,造成了经营的不稳定性。此时的中国啤酒行业发展也多受制于外国资本主义。酒花、麦芽发酵等原料主要依靠进口,酿造机械完全靠进口,生产酿造技术完全掌握在外国专家手中,啤酒生产与消费的区域性和市场认可度不高,造成了啤酒行业规模比较小,发展缓慢。同时,由于这个阶段外国侵略、战争、革命的因素造成国内经济比较困难,居民消费能力不高,饮用者主要集中在在华外国人、外国军队、上层华人,消费范围并不广泛。而且经济困难,投资者没有大规模的资本投入,因此整个阶段啤酒行业属于萌芽阶段,产量和产值都不高。到1949年,我国只有七八家啤酒厂,啤酒年产量只有7000千升。

  六十年的发展与创新(1949年—2009年)

  中国啤酒行业有着百年的酿造历史,但是中国现代化的啤酒行业发展却是从新中国建立起来的,伴随新中国一起发展。中国啤酒行业的真正发展是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啤酒战线全体人员克服了重重困难紧抓机遇努力奋斗才取得了当今举世瞩目的成果。

  新中国成立以来,啤酒工业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制度改革和经济环境改善,经历了几个阶段: 恢复期(1949年—1959年)、调整和发展期(1959年—1978年)、全面快速发展期(1979年—1988年)、成熟期(1989年至今)。

  在恢复期,中国的啤酒行业主要是从单纯的对外依赖中,通过合作和引进技术,实现了啤酒酿造生产技术、原料的国产化,尤其初期通过接收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控制的啤酒企业,实现了啤酒产业国产化,也为后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1959年到1978年是中国啤酒行业的调整和发展期,在这个阶段,通过对啤酒行业相关技术的消化、研究,国内积累了啤酒行业人才,也集中建设了一批啤酒厂,产量逐渐增加,啤酒行业开始步入发展轨道。统计资料显示,1978年底,中国啤酒行业年产量已经达到了40万千升,是建国初期的50多倍。

[1] [2] [3] [4] [5] [6]

编辑:王玉秋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