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辉煌发展路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啤酒行业的变化翻天覆地,如今的中国啤酒行业已融入全球化的产业链条之中。
1978年4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同志做出“把啤酒搞到50万吨文章来源华夏酒报”的批示。此后,啤酒生产全面发展,全国除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区都建立了啤酒厂;除轻工系统外,其他部门如商业、农业、机械、国防、冶金等都建立了啤酒厂,一些啤酒厂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中国啤酒工业高速发展,其主要特点是扩建和新建的啤酒厂如雨后春笋,啤酒生产规模逐步扩大。
由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从国外引进技术、装备、人才,加快了啤酒工业的发展,产量翻番的时间缩短,1982年,全国啤酒产量为117万吨;1985年,产量达到310.4万吨;1988年,啤酒产量又翻了一番,达到654万吨。
1978年—1988年可以说是中国啤酒的高速发展期,产量从41万千升发展到680万千升,其发展特点是全国出现啤酒热,每年递增30%,啤酒供不应求;政府重视建厂,得到专项贷款30亿元;建厂规模多数在1万千升/年—5万千升/年;国外以装备和技术向中国输入,合资企业起步;5万千升/年—10万千升/年中大型厂建立。
1991年—1999年是中国啤酒第三次发展高潮,产量从1000万千升发展到2000万千升,其发展特点是大型化10万千升/年达30家以上;集团化10万千升/年达30家以上;集团化有数厂或几十厂联合形成各种形式的集团;三资化由外方独资、合资、租赁等各种类型企业遍及各大城市。
2000年—2001年是中国啤酒业向世界先进水平啤酒工业发展的时期,产量从2000万千升发展到3000万千升,其发展特点是集团化占中国啤酒工业总产量的70%,1个—2个企业集团成为世界啤酒行业十强;纯生啤酒占中国总产量的10%,标志着中国啤酒生产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国啤酒走向世界。
2002年,中国啤酒总产量已跃居世界首位,成为世界第一大啤酒生产国,但在技术、效率水平等方面,尚有差距。
2006年,全国啤酒产量3515.15万千升(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行业统计数达到了3621.27万千升。虽然产量基数不断加大,但是产量增幅并未减低,连续3年超过10%,连续5年居于世界首位。啤酒人均年消费量达27.6升,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2008年上半年,中国啤酒产销量稳步增长,增长幅度达到了5.62%,预计2008年全年的啤酒产量将达到4100万千升。
七大发展特征
啤酒作为大众最常消费的酒水类产品,长久以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而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啤酒产业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改革开放30年,中国啤酒业的发展呈现几方面特征:
(一)啤酒总产量持续增长。中国啤酒总产量每年净增80万千升—100万千升,增长速度为5%—8%。
(二)啤酒企业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企业股份制优势更加明显。中国啤酒企业通过收购、兼并,规模不断扩大。目前较有实力、年产量在40万千升以上的啤酒集团有12家(包括中外合资外方控股集团),其产量已占全国总产量的40%以上,这些集团主导中国啤酒行业的发展。在啤酒企业体制方面,占30%的国有企业成为股份制企业;18%的中外合资企业中,大多数是外方控股。
(三)啤酒企业规模向两极分化,产业结构尚需进一步调整。中国现有啤酒企业500多家,有200多家年产3万千升以下的小型企业以及若干中型啤酒企业,这些中小企业投资低、装备水平落后、产品质量不稳定,大多处于被淘汰的边缘。
(四)啤酒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中国啤酒行业生产能力大于实际产量近500万千升,生产能力过剩,导致市场竞争加剧。
(五)啤酒行业新技术得到应用和推广,产品向多样化发展。随着技术交流的加快,国外啤酒生产中应用的成熟技术几乎都已在中国落户,啤酒品种向多样化发展,在以淡色、淡味啤酒为主体的基础上,将培育浓醇型啤酒、高浓度酒、真正的特殊风味啤酒等。
(六)啤酒行业中高档产品市场广阔。随着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不断调整,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个性化啤酒。随着产品结构的调整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高档啤酒必然会成为啤酒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小瓶化、非玻璃质化包装形式也是啤酒行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同时随着PET啤酒制造技术的不断完善,PET瓶啤酒、罐装啤酒、桶装啤酒等非玻璃包装的啤酒还会增加。
(七)企业投入持续加大。2007年,啤酒企业收购兼并行为已经减少,随之而来的是各大集团加大市场投入和新建工厂的行为。一线、二线、三线集团或公司均有新建项目,内资、外资双管齐下,项目所在地有向内地扩大之势,但仍以沿海地区和啤酒业相对不发达的地区为主。2008年上半年,青啤、燕京、华润、重啤、百威等啤酒集团或公司都有新厂奠基、生产线投产和扩建竣工投产项目,新建、扩建规模均在10万千升—40万千升之间。
中国啤酒业仍处在由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的阶段。在快速发展的现阶段,在市场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的情况下,相对的自由竞争和不是特别强大的对手会给行业带来并购整合的可能。外资企业凭借充足的资金和管理扩张经验,也加快在中国的整合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