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商业周刊》报道,在非洲乌干达的Jinja地区,Nile啤酒厂的母公司SABMiller正致力于生产让人们消费得起的啤酒。
报道称,SABMiller此举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低收入人群消费啤酒。在当地,许多人用植物根茎、香蕉、西瓜等原料自酿果饮。
英国佳纳地亚咨询公司(Canadean)饮料市场研究分部总管Kim Slater表示:“在许多非洲人没有条件尽情享用商业化啤酒的前提下,SABMiller此举非常合时宜。”
SABMiller计划采用当地的木薯来取代成本高的进口原料。不久前,SABMiller在安哥拉推出了N'Gola啤酒,以当地产的木薯代替进口玉米。这款啤酒较其他主流产品价格约低40%。虽然木薯在非洲广泛种植,但主要供食用。SABMiller希望通过发展当地供应链,加大木薯作为经济作物的产量。该集团希望在两至三年内,研发出一种100%以木薯或其他地产作物为原料的新型啤酒。
2002年, SABMiller推出了高粱啤酒品牌Eagle,目前已经发展成为非洲第二大啤酒品牌。由于使用当地原料可使享受低税政策,Eagle啤酒的税率不到其他进口大麦类啤酒的1/3。 SABMiller希望这种使用地产原料的新型啤酒,较之标准啤酒节省成本50%—60%。
在西非的尼日利亚市场,尽管遭遇了当地头号啤酒生产商尼日利亚啤酒厂及第二大啤酒生产商健力士尼日利亚公司(Guinness Nigeria plc)的狙击,SABMiller的廉价啤酒仍然在市场引起了轰动。另两者均坚守高端战略,拒绝生产低价啤酒。继最近在尼日利亚建厂后,SABMiller开始引导农户种植木薯和大麦。
SABMiller迫切想在尼日利亚啤酒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据估计,该市场容量约为30亿美元,但其竞争者对其此举不屑一顾。尼日利亚啤酒厂老板文章来源华夏酒报Michiel Herkemij称:“据我所知,尼日利亚人不会有很多人喝这种廉价啤酒。SABMiller在东非市场推出了高粱啤酒并取得了成功,如今想在西非复制这种战略,这是行不通的。尼日利亚人不喜欢廉价产品,而且东非和西非的高粱是完全不同的。”
《商业周刊》报告称,四大啤酒巨头控制着非洲90%的啤酒市场。其中,SABMiller占43%,喜力占19%,法国卡斯特集团占16%(卡斯特集团20%的股份由SABMiller持有),帝亚吉欧占12%。继2002年收购了位于美国Miller公司后,非洲市场占到SABMiller总利润的35%,而帝亚吉欧在非洲的利润仅占4% 。
啤酒业分析师Trevor Stirling表示,寻求当地的原料来源已经列入每家啤酒生产商的日程。 SABMiller目前在非洲14个国家运作,拥有45个非洲地产啤酒品牌,从Chibuku Shake Shake、Eagle等低端品牌到 Nile Special、Mosi等高端品牌,产品线十分丰富。
根据伦敦的 Plato Logic市场调查公司的数据,2008年,全球啤酒消费量增长了2%,增速较2007年的5.7%有所放缓。今年,消费量的增幅可能会继续下降。
继在非洲成功地实施“高粱战略”后,SABMiller于2005年又开始在印度实施类似的“大麦战略”。目前,该集团已成功地与约6000个印度农户达到协议,以高于市场价5%的价格收购大麦,满足了其在印度市场所使用大麦原料的20%的需求量。该集团称,到2011年,要满足未来在印度和非洲市场的供应链需求,共需在这两国发展5.5万名农户。该集团还在非洲的安哥拉、埃塞俄比亚、莫桑比克和赞比亚等国家设法发展大麦种植,目前已在坦桑尼亚采用了中心辐射(Hub-and-spoke)模式,由一家大型农产品供应商提供40%的大麦原料,同时在周围地区培训小农户来满足其余原料供应。
但《商业周刊》称,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SABMiller还需要进一步降低包装成本,此项成本往往占产品总成本的近60%。目前,该集团正在尝试使用纸盒、可拆卸塑料包装盒等,并尽可能减少酒标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