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鲁酒的白酒企业品牌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在行业和企业的多方努力下,鲁酒涌现出了不少在山东省内外有影响力的成长型品牌。到目前为止,鲁酒已拥有山东省名牌34个,中国驰名商标15个,特别是以“低度浓香型”和“芝麻香型”为代表的白酒品牌,已在全国市场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但是,同国内名酒品牌相比,鲁酒的品牌发展道路还很漫长,从目前来看,鲁酒品牌发展参差不齐,品牌分散、集中度低。据统计,目前,山东省至少有200多个品牌在参与市场竞争,而真正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美誉度的品牌少之又少,这也是制约鲁酒“走出去”的主要原因。
随着全国白酒行业的结构调整和品质升级,鲁酒在苦练内功、提升品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加大品牌建设的力度,已是势在必行。同时,加大品牌集中力度,经过“提炼”和“淬火”,最终形成与国家一线品牌相媲美的顶尖鲁酒品牌,这些品牌带动鲁酒走出山东,走向国内外,已是众望所归。
品牌集中是
行业发展的趋势
纵观我国白酒行业,品牌集中、行业整合力度加大的案例,举不胜举。2010年,洋河、双沟强强联合,组建起苏酒集团后,在行业内外的影响力空前提高,重新改写了行业格局;2008年,“金六福”出资1.2亿元,收购了远在东北的“玉泉方瓶”,而“玉泉方瓶”也凭借着“金六福”的品牌势能迅速扩张,改制后增值29倍,跨入了快速发展的行列。最近,又传贵州将集中打造“南、北、中”三大白酒品牌基地,以国酒“茅台”为龙头的白酒企业将充分发挥拉动作用,加速行业的整合力度。
我国白酒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白酒奢侈化战略的逐渐推进,也吸引了不少外资的注意,外资开始进入白酒行业。 2010年,国际酒业巨头帝亚吉欧并购水井坊,而此前,四川本地名酒文君酒已经被酩悦轩尼诗收入囊中。外资的进入,一方面,给白酒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另一方面,也加速了我国白酒行业的整合和优化。
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鲁酒中就有不少企业进行了集中和整合:1994年,兰陵集团就进行了大规模的优化和组合,先后兼并了郯城酒厂、蒙阴酒厂、平邑酒厂、沂南、沂水酒厂和苍山酒厂,其规模已经进入了全国白酒行业前十强,虽然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又趋于分散,但是,毕竟兰陵集团在酒业整合、集中发展的道路上,大胆尝试了一把。
另外,鲁酒扩张也不乏成功的先例。2003年,花冠集团就以其品牌优势和综合优势,收购、兼并了山东省御思香酒厂,并将其成功改制,走上了集团化发展的健康之路。据可靠消息,最近,花冠集团又着手收购曾和自己同台竞技的一家大型酒厂,相关问题已进入收官阶段,从而加快了区域品牌集中、整合的步伐。另外,景芝控股板桥酒业,也是鲁酒整合的成功案例。
品牌集中并不是白酒一家之为,我国啤酒行业的品牌集中早已走在了白酒业的前面。从啤酒行业来看,地方品牌基本上都已经划分到几大集团,啤酒业的竞争已经进入品牌战略和策略驱动的时代。
白酒业相对于其他酒种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受千百年来的文化影响,有些地方品牌在消费者的心中早已根深蒂固,不容易动摇;另一方面,白酒有区域性成长和发展的特殊性,一些小品牌在特定的区域内会活得有滋有味,但是,随着未来品牌集中的大势所趋,小品牌“偏安一隅”的现状将会得到改观,进而走向优胜劣汰的境地。
山东花冠集团总经理刘念波认为,品牌分散、影响力小,是制约鲁酒发展的致命伤。他以苏酒和川酒为例,一提苏酒人们马上会想到苏酒集团,一提川酒马上会想到“六朵金花”,而一提鲁酒呢?没有一个集中点,品牌联想无法集中。他认为,这种现象必须改观,鲁酒必须使品牌集中,抢占一个制高点,能够代表鲁酒的形象,这样鲁酒才有希望走出去。
与这一观点相同,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未来,国家将会从事关国计民生的层面上,进行产业结构的整合,优化白酒产业结构,进行资源重新配置,鼓励大、中型企业发展。在这种形势下,鲁酒品牌集中度将越来越高,在政府、市场、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小品牌、杂品牌将要消亡,鲁酒很可能会出现一两个品牌领衔发展的局面。到那时,鲁酒的集中度不但很高,同时将促使鲁酒向高品位、高价位、高利润发展,真正走向全国。
品牌集中是
结构调整的需求
目前,我国白酒行业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实施,进入到较高层次的结构调整阶段,其中一方面就是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按照“规划”, 在“十二五”期间,白酒行业要积极推动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扶持具有区域优势的地方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以大中型企业为主导、以其他企业为补充的产业格局。鼓励通过并购、重组等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的大型企业集团,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就是产品结构的调整。逐渐淘汰低层次、低价值产品,生产新风格、新品种、新口味等个性化白酒,为消费者提供更广泛的选择空间。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鲁酒进行结构调整势在必行。除在政府的引导和协调下进行必要的格局调整外,鲁酒企业自身也应进行结构的调整。一直以来,鲁酒低利润运行的状况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相比先进省份,鲁酒价格偏低,而且低价位白酒占到了85%以上。近几年,鲁酒主流企业虽然也进行了产品结构的调整,增加了高档白酒的比重,但是,从整个白酒市场的现状来看,低档酒仍然占有很大比例。
鲁酒低价导致企业的利润率远低于先进省份的白酒企业,制约了鲁酒的快速发展。要遏制这种现象,就必须走高端之路,提升产品档次,优化产品结构,实现大市场的突破。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是具有突破和攻坚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来完成,那些中、小型企业由于缺乏综合开发能力和科研能力,只能是望尘莫及。因此,受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需求,鲁酒理应走品牌集中、强强联合之路。
全国人大代表、古贝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周晓峰向《华夏酒报》记者介绍,今后白酒的增长方式主要是在产品结构上,产品结构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市场开发和总体盈利水平。产品结构先进、产品品质优良、企业服务到位,才能为未来白酒消费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源泉,从而为产业结构升级打下基础。今后,白酒应回归到价值和品质的本位上来,通过提高价值、提升品质、优质服务来促进鲁酒的快速发展,而要达到理想的目标,鲁酒企业必须抱起团来求发展,靠集体的力量来壮大鲁酒、壮大品牌、突破市场。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鲁酒在利用品牌进行市场切割和资源整合的同时,必须进行品牌的高度集中,只有这样,鲁酒才能集中资源优势,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并通过产品结构的持续优化和品牌价值的不断提升,实现本质的飞跃。可以看到,现在,鲁酒在结构调整、消费升级的带动下,已经逐步摆脱单纯以量取胜的现象,开始由价格竞争向品牌竞争转变,高端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品牌集中度越来越高,未来鲁酒行业低价格、低价位、低利润这一现象将得到有效逆转。
品牌集中是
市场突围的选择
众所周知,鲁酒的市场主要在山东省内,山东省内市场份额占到85%,所以称为“区域王者”。一直以来,鲁酒人都想将市场做大,做到山东省外去,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什么原因?对鲁酒不能像一线名酒、二线名酒那样,在全国市场纵横捭阖,任意驰骋的原因大家也有着共同的认知。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品牌集中度不够、品牌分散、形不成合力,没有足够的竞争优势与名酒抗衡,在高端市场和山东省外市场,就没有话语权。
鲁酒发展到现在,主流白酒企业都在千方百计地开拓山东省外市场,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区域优势、文化优势、产销优势、香型优势等,唯独缺乏品牌优势。细分起来,鲁酒经过十几年的沉淀和历练,区域品牌大放异彩,在各自的区域里面,其品牌都是“王者”,但离开区域就底气不足,特别是到了山东省外,有些品牌就“水土不服”。
其实,鲁酒在区域里的品牌优势是完全可以进行整合的,最近,在山东省政府有关部门召开的鲁酒“一把手”研讨会上,鲁酒的“当家人”们的看法和想法就非常一致,会上有许多董事长就发出了“加大力度、整合鲁酒、优化结构、提升品质、加强监管、促使鲁酒做大做强”的呼声。
兰陵集团董事长陈学荣大声呼吁,鲁酒应该调整发展战略,集中优势资源,提升品牌价值,抢抓发展机遇。陈学荣认为,在川贵名酒跻身国际市场,苏皖名酒大举进攻国内市场的新一轮竞争态势下,鲁酒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调整产品结构为主线,认真实施科技兴企战略和质量强企战略,全面加快品牌再造工程和市场提升工程建设。
值得庆幸的是,经过近10年来的发展,鲁酒已经在品牌积累和提升以及新酒种、新产品的发展上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并进行了成功的实践。
作为鲁酒品牌内涵的主要元素的芝麻香和低度浓香型白酒,就已经在全国同行业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也成为鲁酒向外围拓展的“金刚钻”,“芝麻香、中国香”,“淡雅浓香、中国风尚”的号角已经吹响,再加上鲁酒本身具有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的优势,更是鲁酒突围的利器,现在关键是鲁酒如何整合这些资源,把分散的、个别的、个性的,整合为鲁酒集中的、大家的、共性的整体优势,形成鲁酒最集中、最典型的本质和亮点,用它来照亮通往全国市场的成功大道。文章来源华夏酒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