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关注 > 正文
中国新常态下的“葡萄酒+”
来源: 《华夏酒报》  2015-06-17 17:10 作者:刘保建
     “从2015年第一季度的生产经营形势看,中国葡萄酒生产和消费,开始出现复苏的迹象,但仍然存在着在困难中艰难跋涉的诸多不确定性。准确地说,这一时期是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从震荡走向战略调整的时期。”中国酿酒大师、滨州医学院党委书记刘树琪在“2015(第二届)中国葡萄酒论坛”上对《华夏酒报》记者表示,目前中国葡萄酒产业在战略调整中已进入发展的新常态。

     6月6日至7日,由中国酒业协会和滨州医学院主办的“2015中国葡萄酒论坛”以“个性化·性价比”为主题,并提出“培育个性化、提升性价比,适应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新常态”的行业前进方向。在酒业进入新常态形成共识的背景下,“2015中国葡萄酒论坛”具体探讨什么葡萄酒新常态,葡萄酒新常态之下,我们又该如何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葡萄酒新常态的四大特征

     中国已经从曾经的一个葡萄酒弱小国家发展成为世界葡萄酒生产消费大国。2011年,中国的葡萄酒消费量较2002年增长286.42%,达到140.57万千升,一举超越英国成为全球第五大葡萄酒消费国,未来中国仍将是世界葡萄酒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

     国产葡萄酒成为世界葡萄酒产业的重要一极,这是我国经济增长、消费升级、三公经费和相对封闭等因素综合发力的结果。不过,眼下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正进入战略调整期,葡萄酒生产回落和葡萄酒消费市场的低迷略有减缓,逐渐进入平稳发展状态。

     告别高速增长,中国葡萄酒产业在战略调整中已进入发展的新常态。刘树琪认为,中国葡萄酒“新常态”表现有有四个鲜明的特征: 首先是国际葡萄酒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零关税”葡萄酒国家日益增多,这必然导致国际竞争白热化的新常态。本世纪以来的葡萄酒产业,特别是高歌猛进的十年,相对来说是在竞争不充分、市场相对封闭的背景下发展的。

     随着中外葡萄酒同台竞争加剧,特别是在“性价比”这一竞争铁律面前,国产葡萄酒要保持和扩大市场份额,就不能侥幸期待竞争环境的好转,市场竞争将更加白热化。

     其次是国内葡萄酒消费市场日趋理性化与个性化。过去中国消费市场是模仿型排浪式,“三公经费”支撑着高端的乃至奢侈的葡萄酒消费,商务或公务消费的示范效应推动了全社会仿效,放大了葡萄酒产业的泡沫。随着“三公经费”的控制和消费者日益成熟和理性,消费趋势更多的追求个性化、多样化、高的性价比。

     第三,葡萄酒新常态之下,国内葡萄酒产业亟待向集约化和精细化转型升级。“过去我们的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个性,消费者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新需求,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加快实现产品研发升级和结构调整。过去我们只重视产品量的扩张和企业规模的膨胀,而对产品的内在质量和企业的集约化、精细化管理重视不够。在行业竞争加剧、利润变薄的新常态下,必须以提升产品质量为中心,从葡萄的栽培、酿造、营销等各个环节坚持集约化经营精细化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品质,提高竞争力”。

     最后,刘树琪谈到,中国葡萄酒新常态下,产业正在加速由单一业态转向复合业态。

新常态凸显
个性化和性价比

     随着中国葡萄酒产业进入发展新常态,国产葡萄酒个性化和性价比不断凸显,提升我国葡萄酒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着力培育个性化和提升性价比。

     刘树琪认为,国产葡萄酒提升竞争力必须充分凸显个性。新常态要求我们必须从葡萄酒产品、生产企业到产区全方位地凸显个性,打造具有东方个性和中国风范的葡萄酒。

     葡萄酒产品个性化是提升竞争力的基础。葡萄酒企业要按照消费者不同需求,研究开发葡萄酒的新技术新工艺,进行“量身定做”,结合节庆进行个性化产品定制;还可根据各地不同民族风情、消费特点生产不同风格的葡萄酒,积极生产开发富有个性化的葡萄酒产品。

     除了产品个性化,企业个性化也是葡萄酒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企业的个性化主要体现在企业发展理念的个性化、产品生产工艺的个性化、经营管理的个性化、企业文化的个性化等。目前,我国许多葡萄酒生产企业经营管理缺乏个性,技术和管理创新不够,导致企业竞争力不强。要培育中国葡萄酒企业的个性化,就要尊重规律,勇于创新,在创新中彰显个性。

     产区个性化也不可或缺,一个优秀葡萄酒产区的个性化塑造,必须充分尊重该产区的风土条件、人文属性和文化传统。要培育产区个性,就要有特色鲜明的葡萄品种品系,有个性鲜明的高品质葡萄酒品牌,有优秀的葡萄酒文化特色,打造成鲜明的葡萄酒法定产区地理标志。

     除了个性化,性价比提升也必须着力。刘树琪提出,葡萄酒的性价比是提升竞争力的核心和根本。必须以提升葡萄酒品质为基础,以葡萄酒成本控制为重点,以高性价比葡萄酒满足市场需要。

     首先,提高性价比的核心是全面提升葡萄酒品质。葡萄酒品质要有保证,必须下功夫抓好优质酿酒葡萄基地的建设,按标准化生产出优质原料。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葡萄酒质量标准,着力推动法定产区制度建设,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建立葡萄酒质量安全体系,实现从酿酒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加工、葡萄酒流通消费全过程的产品质量追溯机制。

     其次是严格控制成本。一是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劳动力成本。必须坚持走信息化和机械化之路,最大限度地减少过多的生产投入品。并要最大限度地减少非生产性投入,最大限度地减少营销环节的过度投入。

     提升竞争力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在我国葡萄酒产业新一轮战略调整中,要以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为主,转向创新驱动,以创新求发展,提升竞争力。要结合市场需求搞好产品创新。在酿造上开发新的工艺,创新一些新的品种,研发生产适合中国老百姓口味、具有地域风情特色、“中国标准”的葡萄酒创新性产品。

     “要结合我们的国情搞好技术创新,比如通过创新适宜的品种品系和栽培管理模式来解决雨热同季带来的负效应等。要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搞好管理创新,把创新渗透于种植、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刘树琪说,还要创新葡萄酒的文化内涵,更好地宣传和普及葡萄酒文化。每个酒庄、每个产区都要讲好葡萄酒的故事,增强葡萄酒的文化底蕴。

发展全产链复合业态
“葡萄酒+”

     葡萄酒产业是一种集高效农业、绿色工业、特色旅游业、文化产业于一体的复合型产业。在刘树琪提出,葡萄酒产业发展过程中,一定要着眼从土地到餐桌全产业链,发展复合业态。比如说,葡萄酒庄就是复合业态的一个基本单元,立足单元酒庄可以发展成酒庄集群,形成新的功能区和特色小城镇,从而带动新的区域结构调整。这样葡萄酒全产业链的综合效益就高了,竞争力就会大大提升。

     当前,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作为一个复合型业态越来越被广泛认同。“我们要从全产业链、复合型业态去考虑,围绕着从土地到餐桌全产业链,拓展出复合型产业新业态,围绕从单元酒庄到酒庄集群,拓展出特色小镇和功能区的新增长点,直接带动城镇化和产业价值转移,给葡萄酒经济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在论坛现场,刘树琪创造性地提出“葡萄酒+”概念,在他看来,这种复合业态概念就如同于“互联网+”。可以把它叫作“葡萄酒+”,是因为把葡萄与葡萄酒作为一个基础,它是绿色的、健康的、可持续的、生态的产业。这样的一个产业它+什么业态就能够成功地复合出一个新产业,“葡萄酒+”是催化行业变革升级的加速器,它+农业、+工业就不用说了,关键是它+金融、+旅游业、+健康产业、+文化产业、+互联网,就能延伸出好多的新业态,如葡萄酒金融、葡萄酒旅游、葡萄酒养生健康、葡萄酒体验休闲、葡萄酒电商平台和物流等产业。让葡萄酒和其他行业进行融合,就能够促进产业的创新和转型升级,激活一个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然,对于葡萄酒产业来说,优化产业发展环境非常重要。目前国产酒未享受到相对于国际通用的产业政策。世界一些发达国家把葡萄与葡萄酒都当作农产品给予政策上的强力支持,而我国却把葡萄酒作为工业品,“多取少予”。我们国家对农业有一系列扶持政策,葡萄酒产业却缺少支持政策。与国际惯例相比,我们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成本上的竞争优势。

     刘树琪建议,国家应从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从复合型链式产业的高度,从发展生态文明的高度,把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作为一个利国富民的战略型复合业态给以扶持。要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及资金渠道,重点支持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建设和葡萄酒行业科技创新,保障原料供给,推动技术进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nb文章来源华夏酒报sp;    “对符合条件的葡萄酒生产企业,在技术改造、检测能力提升、清洁生产、节能减排、重点装备自主化、品牌建设和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给予支持。继续对带动能力强的优势品牌葡萄酒生产企业从财政、金融等政策上予以扶持,积极落实有关兼并重组的政策,在流动资金、债务核定、职工安置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和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对符合产业政策的葡萄酒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刘树琪说。

     他相信,只要我们高度重视葡萄酒产品和产区的个性化培育,高度重视葡萄酒性价比的提升,中国葡萄酒产业一定会在新一轮战略调整中有所作为,一定会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您对本文有何见解,欢迎通过新浪微博@华夏酒报进行讨论。)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王玉秋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