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市场 > 白酒 > 正文
百年北大仓的富庶之歌
来源:  2015-12-21 07:48 作者:


     8月27日,随着“百年北大仓盛世奏华章”百年庆典文艺晚会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鹤城体育场上演,黑龙江北大仓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向外界宣告“走过百年”。

     在百年庆典文艺晚会上,在场的嘉宾共同见证了白酒行业为数不多的实物交接历史档案。为了庆祝北大仓酒厂走过百年征程,齐齐哈尔档案馆向北大仓集团总经理隋熙凤赠送了由齐齐哈尔档案馆保管的1914年“聚源永烧锅”(北大仓酒厂前身)登记档案的实物影印材料,这是证明北大仓酒厂百年历史最有力的文物。

     隋熙凤小心地接过了这个象征北大仓酒酿造历史开始的礼物,她的脸色微微动容,十分感慨。她感慨于一百年来北大仓所走过的艰辛历程,并感谢在这一百年来,所有为北大仓酒辛勤付出的人们。

     “对于北大仓来讲,100岁的北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大仓集团不仅经营发展得更加成熟和稳健,北大仓集团的精神内涵更得到了一次蜕变与升华。鲜花、掌声、呐喊、欢笑、泪水……曾经的梦想已经化为现实,如今北大仓集团承载着东北酒文化,承载着千万家庭的美好生活向往,承载着引领白酒产业发展的梦想,我坚信,在北大仓的伟大梦想平台上,北大仓一定会超越梦想,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隋熙凤说。

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众所周知,“北大仓”由“北大荒”演变而来。作为黑龙江著名的农垦区域,“北大仓”旧称的“北大荒”,是指我国黑龙江省北部在三江平原、黑龙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广大荒芜地区。据悉,这里并非自古以来就荒凉无人开垦,曾经击败辽与北宋的女真人就在此生存发达。

     随着清朝建国,满人开始大量入关,俄国势力趁虚进入;加上清王朝为了巩固祖先的“龙脉”,严禁汉人进入东北地区,使得边境千里人迹少见。直到上世纪50年代中国进行大规模开垦,经营农场,才使得北大荒变成了如今的北大仓,北大仓有“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的美称。经过建国后半个世纪的开垦,昔日“北大荒”的荒凉面貌已经不再,如今北大仓换了新颜——良田无际、稻麦飘香、城镇相望、举世闻名。

     同时,在当代,北大荒或者北大仓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文化,是一种由军旅文化为肇始,移民文化、知青文化与黑土文化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地域式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

     北大仓酒正是诞生在这片土地上。

     东北地区盛行酿酒。著名白酒专家高月明曾说过,尽管东北开发较晚,但因为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各民族多为马背上骁勇善战的勇士,养成了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习惯,所以,从金代开始,酿酒和喝酒之风就很盛行,但多为清香型白酒,也就是东北的烧锅酒。

     自清政府在齐齐哈尔设立将军府后,齐齐哈尔作为一座城市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并逐渐成为当时黑龙江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商贾云集,饮酒之风也渐渐兴起。

     据有人考证,在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有善于酿酒的贵州酿酒师傅李勇来到齐齐哈尔,成为当地酿酒作坊的大师傅。而在1914年(民国三年),在齐齐哈尔海山胡同开“聚源永烧锅”的马子良,重金邀请李勇加入聚源永烧锅,从而开办了东北第一家具有贵州酱香白酒风格的酿酒作坊。

     两个有志之人的联手,使得聚源永名噪一时,其酒带有酱香白酒明显的“空杯留香”风格,当时,“有伙计19人,投资1.8万元”,年产高粱酒二百吨,是当时东北地区酿酒最早、极享盛誉的八大酒坊之一。

     此后,蒸蒸日上的聚源永烧锅,还将当地的白酒从齐齐哈尔一直卖到了吉林、沈阳,甚至到了北京,价格比普通烧锅酒要贵,牌子很响。李勇和马子良也成了今天北大仓酱香型酒传统酿造技艺的第一代传人。

     此后,聚源永烧锅经历了伪满洲国时期,齐齐哈尔人开始在日寇的铁蹄下苦苦挣扎,前后十四年,聚源永烧锅的第一代传人马子良都拒绝和日本人合作,为此倍受折磨。不久,聚源永曾一度落到了亲日派资本家王德九的手中。

     1946年,聚源永作坊被中国人民解放军西满军区后勤部接管,转为公私合营企业——齐齐哈尔聚源永制酒厂。1951年转为地方国营齐齐哈尔制酒厂。

     1955年,时任铁道兵司令员和农垦部长的王震将军,率领10万子弟兵来到了黑龙江开垦北大荒。他提议把这款好酒定名为“北大仓”,以见证北大荒建设成北大仓的历史。

     无独有偶,当时负责黑龙江酒业生产和技术的行业人物、今天的著名白酒专家高月明,也建议把齐齐哈尔制酒厂生产的成品酒定名为北大仓酒。此后,经齐齐哈尔市政府及主管局有关领导和工厂共同决策,把企业产品定名为“北大仓酒”,于是历经沧桑的“聚源永”历史性地成长为“北大仓”。

长歌一曲“北大仓”

     经历历史巨变,见证百年变迁。北大仓酒从北洋、民国、北伐、伪满洲国、抗战、内战和新中国成立一路走来,其后又经历公私合营、国营改制、改革重组,走到今天,一百年时间,谱写了一曲象征丰收的富庶之歌。

     从最初的荒芜,到如今成为百年白酒企业的代表,北大仓酒写下的是一个精彩的传奇故事。在这传奇中,我们得以窥视到一代代优秀黑土地人的气质。

   站在这块曾经叫做“北大荒”的土地上,他们有的是民国才女萧红,有的是中国象棋国际特级大师胡荣华,有的是铁人王进喜,有的是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有的是著名航天英雄翟志刚,有的乃至是新生代歌手吴莫愁。

     这里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也是北大仓酒诞生的渊源。既是黑龙江人创造的“北大荒”精神,也是一种强悍、勇敢、刚健、自强、大气的人格力量。

     挥手新一个百年,在这些充满人格力量的北大仓人看来,在过去百年荣光中,他们不会忘记那些赞誉过北大仓酒的人物。

     北大仓酒有很多跟名人有关的故事。这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于周恩来总理对北大仓酒“北国茅台”的赞誉。对于这样珍贵的历史瞬间,曾任《齐齐哈尔日报》的摄影记者丁凤岭是见证者。据了解,当年,周恩来总理在齐齐哈尔视察的几天中,她一直随同采访。

     1962年6月20日,周恩来总理来到齐齐哈尔市视察工作。休息时,时任市委书记的张立信拿出北大仓酒请周总理品鉴。并说这酒很好,是从茅台学来的工艺。周总理轻轻呷了一口,然后大声赞道:“北大仓酒确有茅台风格,有发展前途!”

      临别时,周总理还买了两瓶北大仓酒带回北京,并让夫人邓颖超付了款。时至今日,周总理买酒的5元钱还珍藏在北大仓酒厂的保险柜里,被视为无价的精神财富。从那以后,“北国茅台”就成了北大仓的别名,并得到了广为传扬。

     1991年,齐齐哈尔举行建城300周年庆典,曾在北大仓酒厂工作过的一些老领导应邀出席盛会。期间,当年曾经陪同周总理视察的老领导到北大仓酒厂参观。睹物思人,不由得又忆起了这一段珍贵往事。座谈时,这些老领导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当时的情景。

     据张立信回忆,周总理一到齐齐哈尔市便明确规定:生活标准必须控制在1元5角以内。在齐齐哈尔视察的两天里,总理没喝一滴酒。而品尝北大仓体现了周总理对地方工作的支持和尊重。

     如今,这段史实已写进北大仓的厂志中。因为对北大仓人来说,周总理的赞誉饱含了对北大仓的厚爱和期望,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和永不枯竭的前进动力。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是至今健在的百岁酒业泰斗秦含章曾诗赞美北大仓酒。他在初次品尝北大仓酒之后,作五言绝句赠送给北大仓酒厂,诗曰,“昔日北大荒,今日北大仓。劳动换天地,把酒度重阳。”

     这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故事,当时,多家新闻媒体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一次“诗酒博览会”,北大仓被指定为招待用酒一。据时任北大仓酒厂厂长的牛焕信回忆,诗酒展的第二天,北大仓的展位前来了一位精神矍铄,气质儒雅的老人。此人就是中国食品工业的奠基人之一秦含章。他端起一杯酒,先放在鼻子前闻了闻,然后抿了一口,双眼微闭片刻,接着又喝了一口,连说不错。言罢,老人拿起笔在留言簿上写道:“初尝北大仓酒:酒色清明晶亮,酒香浓酱四溢,酒味甜爽醇厚,酒体丰满充实,确是一等好酒。”写下评语后,老人似乎意犹未尽,又即席赋诗一首如上。时至今日,北大仓依然保存着秦含章老人的珍贵墨宝。

     在本世纪初,北大仓完成改制后,又通过与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的合作,北大仓首度走向全国,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就创造了全国销量排位第十三的佳绩。

(您对本文有何看法,可通过新浪微博@华夏酒报进行讨论。)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闫秀梅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