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在主体上提高食品企业准入门槛。目前国内食品生产企业大多数“小、散、乱”,地域分布广、散、偏,且多数小企业甚至小作坊缺乏基本的食品安全常识,以致常常在无知的情况下使用违禁物品,给管理带来极大难度。而大多数企业人员素质低下,质量意识淡薄,企业环境条件差,厂房和生产设备简陋等因素也严重影响产品质量,易引发质量安全事故。因此,政府部门要重新修订我国的GMP、GSP、GCP等认证指标,提高市场准入的技术要求,达不到市场准入条件的必须令其退出市场。与此同时,要积极帮助合规食品企业增强发展意识、加强自身技术储备,练好内功、做大做强,以期形成大型生产厂家占食品市场主导地位,适时淘汰质量无保障小微食品企业的新局面。
二要在标准上更加严格完善形成体系。安全标准体系是保障食品安全和有效执法的重要依据和技术支撑。我国虽然制定了一批食品安全标准,但安全标准滞后,既存在标准低、不健全、不科学、不合理问题,也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部门制定的标准之间还存在不少交叉与矛盾,普遍存在着类似“产品按照标准合格但并不安全”的问题。要参照国际上最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建立和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国家标准应高于国际标准,行业标准应高于国家标准,龙头企业标准应高于行业标准,并把食品安全标准列为强制性标准。同时,要把食品安全标准宣传贯彻工作,作为服务百姓健康行动的重要内容,加强标准宣传和解读释义,推动食品安全标准有效实施。
三要在监管上早发现早预警早控制早处理。要抓紧建立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环节的风险监控机构和网络,通过动态收集和分析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实现对食品安全问题早发现、早预警、早控制和早处理。要进一步完善突发性事件应急报告制度和公开、快速、准确的信息发布制度,形成畅通的信息监测和通报网络体系。对风险较高的进口食品药品实行风险重点监控,及时发出风险预警,及时防范安全风险。当前,正处于由质监部门承担的食品生产环节监管、工商部门承担的食品流通环节监管划转由食品药品监督部门承担的过渡期,也是春节即将到来的消费旺季。要切实做到监管队伍不削弱、责任意识不降低、监管到位不留空,保证全省食品安全。
四要在道德上建信用体系促生产经营自律。要以食品生产经营者为重点,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安全档案和数据库建设,推行食品安全信用分类监管,广泛收集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主体准入信息、产品安全监管信息、消费者申诉举报信息,把违法违规和失信者的行为适时记录、适时公之于众,加大道德缺损和失信者的成本。要采用最新网络技术和信息系统,实现对食品安全状况电子监管网终端查询,及时、方便、快捷、有效地辨别食品药品真伪,维护消费者利益。要充分发挥各类协会、商会在行业自律中的作用,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第一责任人意识,重质量、重服务、重信誉、重自律。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中国酒业新闻网。
编辑:张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