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市场 > 白酒 > 正文
伊力特清蒸工房的变迁
来源:  2015-12-21 07:30 作者:
  不经意间,岁月无情地走过,悠悠往事已无从记起。但一张照片的出现,往事突然跃上心头,心里被回味与感慨所包围,一颗挂念的心,远越时空,飞向那年那月,或许那一日……

     这是一张20多年前照的伊力特酿酒一分厂的原辅料清蒸工房。说它是工房,不如说场地更贴切。照片定格的那一瞬间,只见蓝天下清蒸场地立着七根水泥柱子,柱子上方的横梁上吊着一个电机,一位工作人员正在下面操作。场地上堆着小山包似的原辅料,大铁锅里的清蒸原辅料散发出袅袅雾气,工作人员手上拿着按钮,正在操作水泥柱子上的电机。电机连着一根很粗的钢丝绳,是用来吊蒸锅的。

     伊力特用于酿酒的粮食事先都要经过统一清蒸,然后才运到酿酒工房进行发酵、蒸馏。用清蒸过的粮食再进行酿造,可以排除邪杂味,防止了酿造质量的不稳定。这就是伊力特独创的清蒸清烧工艺。

     一位老工作人员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感慨万分:“夏天还好一点,到了冬天,在零下20多度的气温下,在外面一干就是半天,全身都要冻僵了。”

     为了防止冻伤,工作人员穿上厚棉衣,戴上棉帽,有的把老式毡筒靴套在脚上。就是这身穿着,在零下20多度的气温下呆上3个小时也冻得浑身筛糠似的。脚趾冻伤是常事,一回热房子痒得要命。因为露天,按钮很容出故障。尤其是冬天,按钮一出故障,行进中的蒸锅没有了掌控,“轰”一下就顶到上面下不来 ,非得要维修人员来“解救”。有时一会儿,有时一等就是半天。时间长了,蒸过的原辅料冻结了,还得重新再蒸,费时费力。遇到雨天,只好撑着伞或穿着雨衣、雨鞋工作。

     但是,就在这样的工作条件下,却没一个清蒸工作人员叫苦。他们把伊力特的事业看得比生命都重要,宁可挨冻、受苦,却认认真真蒸好每一锅原辅料,决不让邪杂味影响到酿酒质量。

     经过多年的变迁,如今的原辅料清蒸工房一砖到顶,工房内宽敞明亮,并配有带有驾驶室的行车。驾驶员坐在里面不用受风吹雨打,安全操作,轻松又简便。清蒸过的原辅料摊在工房内,散发着淡淡的五谷清香,不再担心被雨水淋湿霉变。一辆淡蓝色的翻斗车进进出出,装好原辅料送往各个酿酒工房,一切都是那样安详、和谐。

     为保证产品的质量,2005年,伊力特又专门为四个酿酒分厂修建了类似于飞机场的不锈钢顶的辅料库房。2007年8月13日,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专家组一行9人在秘书长马勇的带领下,到伊力特现场审定“伊力”牌白酒纯粮固态发酵工艺及管理体系。审核过十几个白酒著名生产企业的专家们的要求十分挑剔,但在伊力特酿酒三厂不锈钢顶的辅料库房前,大家还是震惊了。 “走了那么多白酒生产企业,许多企业规模比伊力特大得多,但这样的辅料库还是第一次见,不错,不错。”专家们纷纷赞叹。

     伊力特,一个诞生于遥远西北边陲小镇的“军垦战士酒”,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岁月积淀,是如何成为享誉全国的“塞外茅台”的?一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文章来源华夏酒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办酒厂,又是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出新疆并迅速占领中国大半个市场的?英雄的清蒸工作人员用真实写照告诉我们一个不变的答案:英雄的军垦文化。因为“伊力特”是由众多的军垦战士用心血铸就而成。英雄文化是“伊力特”品牌文化的核心,其独特魅力令那些追随者和模仿者黯然失色。“英雄本色伊力特”这句话令每一个“伊力特人”自豪,也令每一个“伊力特”酒民自豪。因为它是一种真实写照,一种完美象征,更是一种永恒的梦想。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施红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