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白酒专家沈怡方与温和集团董事长王法生交流温和酒生产工艺。
2011年岁末,闻听山东温和集团新近生产出一款芝麻香型白酒羵羊春酒,并且要举行“羵羊春”酒文化研讨会,为了探寻一下近年来温和集团的发展路径,更是为了拜访一下王法生这位温和的“掌门人”,《华夏酒报》记者踏上了这次温和之旅。
车子在疾驰,窗外寒风嘶鸣,雪花飞舞。此情此景,把《华夏酒报》记者的思绪拉回到了2007年……
那年的岁末,记者接到温和集团会议邀请的电话,说温和集团要举办新产品新闻发布会,让记者前去采访 ,同时认识一下温和掌门人王法生。
在记者的记忆里,那年的雪下得特别大,一路行走,真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记者赶到温和集团时,已是掌灯时分。
与王法生初次谋面,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他如同企业的名字“温和”一样,温文尔雅,但说出的话却是掷地有声。
记者与王法生的交流在空气中弥漫的酒香里开始。
当记者问到“您怎样看待温和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这一话题时,王法生略加思索后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才是硬道理
2001年6月,王法生从山东费县财政局调到温和集团任总经理。初来乍到,加之对酿酒又是个“门外汉”,他能否带领企业冲出困境,走向光明?大家心里都没有数。
王法生虽说对酿酒陌生,但却是企业管理的行家里手。早年,他是山东大学经济管理财税专业的高材生,大学毕业后,一直在费县财政局工作。
王法生相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道理,不懂就学,不会就问。从此,车间里、窖池旁,成了他的第一“学堂”,工人师傅成了他最好的老师。
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次拜师学艺,王法生终于在实践中学到了 “真经”,悟出了企业发展的“门道”,于是,他开始发力了。
—— 引进鲜活的资本和企业管理方法。2005年,在王法生的主持下,温和集团引进了青岛六合集团的资本投资和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启动了因市场行情而被迫停产的衣康酸生产,为企业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使沉重的包袱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解决了长期制约温和发展的资本瓶颈。
—— 引进先进的设备和生产技术。王法生发现,温和现有的设备和生产条件十分落后,不仅影响到产品的质量,而且也无法满足未来快速发展的需要。
于是,王法生对企业动了一次大“手术”,对现有的设备进行更新换代,通过学习和交流,引进了先进企业的一流技术,使温和的酿酒技术和条件“脱胎换骨”。
——研发出“温河王”换代产品。2007年初,新一代“温河王”面世了,它绵甜爽净的口感、风姿绰约的形象,迷倒了大批消费者,成了市场的宠儿,获评“中国驰名商标产品”和“山东省名牌产品”,为温和的发展增添了活力,更使温和的品牌形象发生了质的飞跃。
——推行产业的“抓大放小”战略。他将工作的重心重新确定为以白酒的生产经营为主,其他非白酒产业实行对外承包和租赁,此举不仅使温和的发展形成了拳头,集中优势力量发展主业,同时解决了职工的就业问题,对企业和社会的稳定、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提高产能,扩大规模。2007年,王法生实施了温和整体扩建、搬迁工程,在费县城东工业园扩建新厂。历经三年的建设,总投资达2亿多元,占地300多亩的扩建项目全面投入了生产运营,年产优质白酒3万多千升,重点扩大了粮食原酒的产量和存储量,增加了优质酒的生产能力。
扩建后的温和实力剧增,企业从此驶入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当家理财他是行家能手
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王法生成为温和的“当家人”之后,凭着他所学的专业知识,更凭着他对企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当好家,理好财,为温和的发展不断积聚着势能。
初来温和时王法生发现,企业在管理上存在着太多的漏洞和缺陷。有的职工也找到王法生,急切地说:“王总,咱们公司的财务管理和车间、班组的管理问题很多啊,再这样下去不行的,人心也散了。”
综合各种情况后,王法生对班子人员说:“千头万绪,管理为先,再大的家当、再多的钱财,管理不好就会漏洞百出,功亏一匮,那时,我们都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于是,王法生本着既治标更治本的原则,从制度管理上入手,对每个岗位、每位员工的职责、职能和岗位标准、要求做了精准的定位,并严格制定了奖惩办法。每个人的具体表现和工作业绩,和本人的收入紧密挂钩;对公司的会计和财务进行集中管理;对各二级单位和经营部门的财务负责人实行委派;在公司主要渠道上实行“倒逼成本”管理法;物资采购推行公开招标制;全方位抓好环节控制,降低成本,提高合格率……
一段时间后,人们惊喜地发现,“温和”变了,变得井井有条,变得处处有序,变得人人自律,变得人心凝聚。
温和的管理经验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首肯,前来参观、取经者络绎不绝,有个兄弟企业的负责人真切地对王法生说:“一样的企业,由于不一样的管理,就变得让人刮目相看,你们的经验可得好好传一传啊。”
而王法生只是谈谈地说:“在其位、谋其职,天经地义。”
让文化成为品牌的旗帜
经过几个小时的奔波后到达费县,《华夏酒报》记者的思绪也回到了现实。
温和酒业的同志告诉记者,温和早已搬迁到城东新址,在导航仪的帮助下,记者顺利到达新温和。
阔别几年,刮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目相看。如今的温和今非昔比:壮观的大门、宽敞的厂房、漂亮的办公楼等等,让人感觉到温和的巨大变化。
记者直接来到温和酒业会议现场,能容纳六、七百人的会议室里座无虚席。
记者看到,著名酿酒专家沈怡方、高景炎等也在其中。讲台上,著名史学家李长松正在讲解“羵羊春”酒文化。
会议间隙,王法生将记者带到温和新产品的展览室,指着琳琅满目、包装一新的产品说:“这些都是我们新近上市的芝麻香‘羵羊春’高端酒,也是我们的主打品牌。”
说到这个话题,王法生显得特别激动而健谈,他说:“目前,酿酒企业越来越重视品牌和品牌文化的建设。消费者也是如此,他们对品牌的选择和忠诚度不是建立在直接的产品利益上,而是建立在品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上。对消费者而言,品牌就像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谈到这次“羵羊春”酒文化研讨会,王法生深有感慨地说:“有了品牌不等于就有了文化,而有了文化,品牌才有了支撑,才会大放异彩。我们这次‘羵羊春’酒文化研讨会,就是为了挖掘它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根源,让‘羵羊春’酒真正成为文化之酒。”
何谓“羵羊”文化?王法生解释说:“最早记载‘羵羊’的史书是春秋时期史官所写的《国语》。里面说,春秋时期季桓子等人挖井,挖出些上古陶器,其中上边一件形状象羊,人们都不认识。季桓子派人去请教孔子,孔子说是羊。并解释说,木石之怪叫蛧蜽,水之怪叫龙、罔象,土之怪叫羵羊。此后,羵羊便在费县一带流传开来,并成为当地的一种文化。”
“我们将当地的‘羵羊’同我们的酒结合起来,就形成了‘羵羊’文化。”王法生说:“品牌在经营中逐步形成的文化积淀,代表了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认知、情感归属,是品牌与传统文化以及企业个性形象的总合。品牌文化突出了企业外在的宣传、整合优势,将企业品牌理念有效地传递给消费者,进而占领消费者的心智。”
王法生一边说,一边打开一瓶“羵羊春”酒让记者品尝,顿时,浓郁的酒香扑鼻而来,馥郁的芳香弥漫在每个角落,记者小酌一口,顿感满口飘香。
看到记者如此地陶醉,王法生开心地笑了,笑声在酒香中飘荡。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