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坛,是我国北方民间一种古老的民间习俗,有着3000年的历史。最初是农户为了庆祝一年的丰收,把新酿的酒封到雪地里去,为来年祈福。
而在当今,山东即墨妙府老酒有限公司,经过十八年潜心积累,将这一文化重新发掘出来,并以节会的方式将其发扬光大 ,纳入到其老酒品牌战略之中。
就在12月22日农历冬至节气这一天,山东即墨妙府老酒有限公司酒香四溢、暖意融融,第三届妙府老酒封坛节庆典仪式隆重举行。当天参加庆典的人们品着温好的妙府老酒,听着欢快的柳腔,一起封存老酒入库。
当天
封存千余坛老酒 “我们就是用孝心良心爱心酿制放心老酒,然后通过真情亲情友情展现妙府的深情。”中国酿酒大师、妙府创始人、总经理于秦峰在第三届妙府老酒封坛节庆典现场,对参加庆典的700多位各界人士说,“妙府老酒在硬件上属于领先的,而在软件上,尤其是传统文化方面,我们也是越来越追求的,其中孝心就是妙府老酒今后重点打造的方向。”
所以,本届妙府老酒封坛节的主题在此基础上定为“孝敬不能等待”,同时展示“传统、孝道、精诚、报国”的企业理念。对于这个主题,于总向记者补充说:“之前胶南有位消费者家里老父亲摆寿宴,要50斤酒。我们送去之后,他们家里自上而下都很喜欢。因为当时他老父亲是77岁,所以这个消费者后来就订了23坛酒,寓意是每年他父亲过生日开一坛,直到老父亲100岁,我们觉得这就是中华孝文化的一种体现。”
随着2013年妙府老酒封坛节700斤的坛王酒签封,“福”、“禄”、“寿”、“喜”等代表着美好祝愿的老酒被市民们分别签封。
据介绍,12月22日当天总共封坛千余坛老酒,更有一位消费者一次封坛200坛老酒,创下了封坛节举办以来的纪录,“除此之外,不仅是青岛本地的消费者,包括全国各地的消费者都来到现场参加封坛活动,也让我们看到了封坛节逐渐形成的影响力。”于秦峰说。
同时据了解,签封的老酒由厂家存放到妙府老酒的中央酒库中免费存放5年,待消费者有需要时可随时开启。而目前妙府封坛老酒存量已有16万坛,市值达一亿八千余万元,这为妙府不断为市场供应高品质放心老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非遗”柳腔锦上添花 在第三届妙府老酒封坛节上,参加庆典的社会各界人士一边品着醇香甜美的老酒,一边可以欣赏着由即墨柳腔剧团的四位演员在现场表演的柳腔《妙府妙韵》。
著名诗人贺敬之曾在观赏即墨柳腔之后,即兴写下了“杯接田单饮老酒,醉人乡音听柳腔”的诗句。在庆典的这个时刻,和妙府老酒同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即墨柳腔的上演,给封坛节带来了更加欢乐的文化气息。
“好久没有听到柳腔了 ,上一次听柳腔还是小时候在村里过年的时候听到的。”现场一位参加封坛庆典的黄先生听着柳腔感慨地说。“确实是,听着柳腔喝着老酒,这个感觉确实是不一般啊,这些传统可得保持住,好好发扬。”另一位市民说。
“妙府老酒一直与即墨柳腔剧团保持着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每年都向剧团投入十多万元,支持即墨柳腔传统文化的发展。”于秦峰介绍道。“同时,柳腔作为文化下乡的节目到各地表演的同时,也都宣传着作为即墨黄酒代表的妙府老酒的文化,确实是起到了两种文化的互相支持和传播的作用。”
文化长廊看生产 之后,在于秦峰的带领下,参加庆典的人们参观了妙府文化长廊(妙府老酒博物馆)。文化长廊分荣誉、历史、工艺、封坛、文化、产品六个展示区,走廊两旁的下面摆放着两排酒坛,酒坛的顶部都写着不同的名字,这就是妙府老酒独特的封坛酒文化,封坛节正是由封坛文化演变来的。消费者自己选择酒坛,然后写上自己的名字,存放到一定的时候,自己想喝的时候就可以过来取。
“妙府老酒采取古遗六法的酿造工艺,即黍米必齐,曲蘖必时,水泉必香,陶器必良,湛炽必洁,火剂必得。通过这个工艺,保证了妙府老酒的优良品质。”于秦峰说道。
文化长廊中比较重要的工艺展示区就是一个透明的生产线,向市民们展示“古遗六法”的酿造工艺,见证一坛坛醇香老酒的奇妙诞生。在这里陈伏麦曲、粟米原料堆放得十分整齐,糊化工艺、糖化工艺、发酵工艺以及现代化的灌装流水线等几个部分,市民都可以通过玻璃看到工人们穿戴整齐规范,在生产间进行着每部分工艺所需的加工工作,一切都是一目了然、非常清楚。
在这里的工人都是穿着统一工作装,穿靴子,佩戴帽子和套袖,糊化车间的工人还佩戴口罩,生产车间的地面和工具看起来都很洁净,操作流程上明确规定,工具要时时消毒,工人作业前要洗手消毒。“工具每天都要消毒,地面要清洗,保证车间的卫生,所有的工人上岗之前都要有健康证,每年两次体检,体检不合格一律不得上岗。”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酿酒原料绿色有机 在最开始的车间,有几排圆形黄色的固体整齐排列着 ,大小如一个小饭盆,据于总介绍,这些都是酿酒的引子优质麦曲,也称为“酒之骨头”。“这些麦曲都是要存放两年才能用的,都是由本地高精小麦制成的。”于总介绍说,每年中伏时节在清洁、通风、透光的室内踏曲,以保证多种霉菌在适宜的条件下生产丰富的酶系,这就是“曲蘖必时”。
在紧挨着的原料库,于总指着堆放整齐的粟米袋说:“这些大黄米有上千吨,都是从内蒙古、吉林妙府黍米基地运过来的,我们在内蒙古、辽宁、吉林有十五万亩的黍米生产基地,那里的生长环境适
文章来源中国酒业新闻网宜黍米生长,日照时间长,空气清新无污染,产出的黄米饱满,有机、绿色无公害,用这样的黄米酿造出来的黄酒才能确保质量,酿出的酒才有味道,这也就是"黍米必齐"。”
而做老酒,用水也有讲究,“我们泡米的水是从地下180米的麦饭石水层打上来的,保证水的质量,这就是"水泉必香"。”于总介绍说。
细化工艺保品质 糗糜也叫糊化,是酿制妙府老酒最为重要的一道工序。特点就是把浸泡好的大黄米淘洗干净,倒入锅中,生火加温 ,待煮透后,边熬制边用锅铲搅拌,并适时添浆。糗糜方法贵在掌握火候,达到“焦而不糊、红棕发亮”时才算到位,这就是老酒酿造的传统工艺古遗六法中的“火齐必得”。妙府糗糜车间采用传统工艺,火候的掌握全靠技艺娴熟的技工,车间蒸汽腾腾、糊香飘逸,技工穿梭其中。
在熬制车间,工人们正在十口大锅旁忙碌地作业,香味比刚进酒厂闻到的还要浓。在熬制的过程中,有机器不断地搅拌,搅拌时有专门的技术工人看管,“工人要随时观察熬制的情况,一般是要熬制70分钟,这期间不加任何其他东西,单纯地熬制黄米,熬的时候工人还要适时地用铲子抄底翻滚,适时加水,这样防止黄米被熬煳,如果煳了酿出的黄酒就不好喝了 ,火候也要掌握好,达到"两快两慢",米入锅时要用急火,待成糊状时用慢火,米上色的时候再用急火,上完色用慢火。熬制出来之后就成为糜了。”于总说。记者看到,熬制好的大黄米确实是已经呈咖啡色。
妙府老酒的发酵车间很大,一共近300个大缸,每个1000斤,每个发酵缸上都贴着标签,上面写着入缸时间,避免发酵过度,发酵好了之后,用机器设备直接抽到压榨车间,在压榨车间一共有14台压榨机,每台压榨机都要压榨24小时,在一台正在作业的压榨机下面记者看到,黄酒正滴滴答答地落在下面的容器中,酒呈棕红色,压榨好的黄酒要经过过滤去除杂质,然后高温杀菌,进入灌装车间封坛入库。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中国酒业新闻网。
编辑: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