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突破茅台的产能瓶颈,贵州茅台集团早在2006年就制定了总投资额10.5亿元的技改项目,以增加茅台酒的生产能力,拟在5年后释放产能。从2006年到现在,5年时间已经过去了,茅台集团是否破解了产能瓶颈?茅台的产能瓶颈问题何以破解?
茅台产能瓶颈遭遇的三大短板
众所周知,茅台有着较为复杂而稀缺的生产工艺,从而导致茅台酒的产能远远不如浓香型白酒的产能,虽然近年来茅台通过挖潜,其生产规模有了很大的扩张,但仍然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形成茅台的三大产能瓶颈。
短板一:厂镇合一
茅台镇位于贵州仁怀市城西13公里处,这个面积为5平方公里的古镇,茅台酒厂占了3/5,茅台酒厂厂区和居民混杂的区域就有1平方公里。茅台镇总人口4.9万人,而混居在茅台酒厂厂区内的人口就达1.5万人。近年来,随着镇区的不断发展,人口密集、大气污染、水土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已严重制约茅台集团的进一步发展,甚至对茅台酒生产所依赖的特殊环境也造成了不良影响。
据茅台集团环保处处长刘强透露,由于茅台独特的传统工艺、水文环境、气候条件和微生物群落的完美结合造就了茅台酒,也决定了它不能在异地生产。然而,截至目前,茅台镇125家合法企业、256个生产车间以合作共用的方式,使茅台镇地方酒类企业存在小、散、乱等不良现状。
短板二:五年周期太长
从行业整体状况看,目前高档酒市场容量以每年3%左右的速度增长,而中高档白酒占白酒总产能的3%。如果按这个参考系数计算,茅台每年只能增长不到1000千升;如果按照袁仁国所说的每年2000千升增速计算,5年也就只能增长1万千升,远远不能实现预定目标:到2015年力争达到4万千升,到2020年力争达到5万千升。
短板三:涉足啤酒行业不是优势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由于水文环境、气候条件和微生物群落的完美结合,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了两大核心区:以茅台镇为中心的酱香白酒生产核心区和以宜宾五粮液“十里酒城”为中心的浓香型白酒生产核心区。因此,据专家考证,茅台镇这个地方由于地处云贵高原,特别适合酱香型白酒生产,而不太适合浓香型白酒生产。茅台如果涉足浓香型白酒来提升整个产能的话,或将成为茅台的又一大短板。
2000年11月,茅台集团在贵州遵义斥资2.4亿元建成年产10万千升的啤酒生产线。实际上,投产10年来,这条生产线的产能一直处于半开工状态。据苏赛特的分析师预计,茅台啤酒2010年的全年销量也仅为5万—5.5万千升。这一年销量,仅相当于一个三线城市的小啤酒厂的产量。而在2010年,啤酒三巨头中产量最少的燕京也已经突破年产500万千升的大关。
对于茅台集团涉足啤酒行业,深圳苏赛特商业数据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保均在微博中称:“茅台啤酒最大的失误就是沉醉于茅台的成功,以为凭借‘茅台’两个字就能摆平一切。茅台确实有品牌溢价,但当被借用到啤酒之后,溢价就大打折扣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