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备受关注的茅台集团董事长权杖交替已在十分低调的状态中完成,贵州茅台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袁仁国接任季克良担任贵州茅台集团董事长,刘自力出任副董事长,并提名为总经理人选。这标志着茅台集团已经进入“袁仁国时代”,进入“袁仁国时代”,茅台将向何方发展?
关于规模与战略
由于受茅台较复杂而稀缺的生产工艺制约,产能瓶颈一直成为茅台规模发展的困局,但这并不影响其中国酱香型龙头老大的地位。进入“袁仁国时代”后,茅台的规模布局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此前,袁仁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从纵向和横向详细分析了茅台在白酒行业中的地位。他说:“从纵向比,茅台每年的效益是呈现两位数增长;从横向比,虽然茅台在国内处于行业领军者的地位,但如果把茅台放到国际酒业来比,我感觉差距很大,英国的帝亚吉欧去年的销售收入是1200多个亿,而法国的保乐力加也是700多个亿。”显然,袁仁国已充分认识到茅台存在的差距,为此,他表示从纵向比要居安思危,从横向比要居危思变和居危思进。在此基础上,袁仁国胸有成竹地说:“茅台酒的战略计划要不断修订、不断提高,在2012年要力争达到3万千升,到2015年力争达到4万千升,到2020年力争达到5万千升。”
据《华夏酒报》记者了解,在进入“袁仁国时代”后,茅台或将产业链延伸并放大至浓香型白酒、兼香型白酒和啤酒产业,将其打造成“中国国酒之心”、“中国酒文化之都”。
为了解决茅台的产能释放问题,实现上述战略目标,长期从事酒文化研究的专家、宜宾酒产业酒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黄均红认为,茅台新一届管理层应该积极响应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开启茅台的新一轮高速增长期,充分认识到茅台酒凭借其酿酒历史悠久、酿酒条件独特、酿酒工艺特殊而闻名全国的独特性;充分认识到茅台酒较复杂稀缺的生产工艺决定了通过产能释放实现内涵式增长是发展的最佳策略,并通过产能释放增加销量;充分利用茅台独特的生态自然环境等资源,依托公司资金、工艺及技术的优势,稳步扩大茅台酒生产能力,通过放量、提高出厂价平抑终端价增速过快是公司的最佳战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