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市场 > 白酒 > 正文
“宜宾标准”如何练就?人才成助推器
来源:  2015-12-21 07:26 作者:
  在中国白酒词典里,有两个关键词“宜宾制造”和“宜宾标准”特别引人注目,而且在四川省制定的“八项标准”中也着重强调了“宜宾标准”,是什么助推着宜宾白酒产业实现其历史性跨越?“宜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宾标准”是如何炼成的?对此,四川省宜宾市经信委副主任、市酒协秘书长兰国宾认为,人才是宜宾酒业发展的强大助推器,是“宜宾标准”的关键因素。

     早在1985年前,五粮液虽然已经成为国家名酒,蜚声海内外,但是,人才匮乏问题制约着五粮液的发展,年产只有4100千升左右不说,科技化程度也不高。如今,五粮液酒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实施了被业界称之为“不可想象的36道防线”的质量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又实施了大师级战略的人才队伍建设。

  “大师战略”给力五粮液展翅腾飞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五粮液培育了一大批大师级与技能型相结合的人才梯队,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由于有了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和生产力,五粮液科技化程度得到跨越式发展,助推五粮液坐上了“中国酒业大王”的宝座,实现了从小作坊到“十里酒城”的嬗变,2010年,公司产量比1984年前翻了两番,达到15000多千升,引领着中国白酒国际化道路。2011年上半年,五粮液出口量占全国白酒出口量的92%,先后在中国香港、韩国首尔设立旗舰店,五粮液的形象宣传片正式亮相美国纽约时报广场“中国屏”,成为在有着“世界十字路口”之称的国际广告舞台上宣传企业与品牌形象的中国第一家白酒企业。

  “腾岗”引进人才 “三心”拴住人才

     在五粮液的引领下,先后成长起来的高洲酒业、叙府酒业、红楼梦酒业、华夏酒业等二线品牌企业,也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在酒都宜宾,涌现出一大批从事酒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如以黄均红、郭五林、王水龙等为代表的专家团队,就有100多人。

     由于有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到目前为止,宜宾白酒生产企业发展到284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8家,产量、销售收入、利税三项翻番,其中产值已达到四川省的50%、全国的20%。

     宜宾市历来重视引进人才,始终注重突出“待遇、事业、感情”这三个拴心留人机制,要求各级各部门要树立关心、关爱和培养人才的意识,搭建人才想干事、能干事的平台;要在用中发现人才,选准人才,形成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发挥对宜宾优势产业的拉动作用。对此,宜宾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主任杨冬生说,宜宾通过“腾岗引才”模式,拿出职位面向全国公选优秀的博士高层次人才。这些职位都是宜宾市委、市政府的一些重要职能部门的关键岗位。同时,这些职位也必将为这批博士提供一个良好的事业平台,让他们充分发挥优势和特长,为宜宾经济社会发展建功立业。 

     宜宾市经信委副主任兰国宾在接受《华夏酒报》记者采访时说,夯实酒类人才是宜宾白酒独占鳌头的根本保障,按照《宜宾市酒类产业“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全市酒类产业人才总量达到4.5万人,2020年达到5万人,从而达到经营管理人才、营销策划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都很充实的局面。

     酒行业如何把握“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脉络,从而真正实现由过去数量大、技能要求不高的数量型就业向数量精、技能性强的质量型就业的转变?纵观五粮液的发展历程,正因为有了一大批人才支撑,才铸就了其百年不倒的金牌与辉煌。

     企业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唯有充分发挥人才的力量,中国酒行业发展才会迎来新的飞跃,从而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赵果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