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伊力特玻璃制品有限公司投资4500万元的技改扩建项目现场一片忙碌,公司副总经理孙建国带领着工人对行列式自动制瓶机组的安装进行收尾工作。他告诉笔者,这两台行列机投产后,可以比同等水平的制瓶机少用人员80多人,且在原有生产设备不变的情况下,使各类乳白瓶的生产量从建厂初期的1700万只提高到2010年的2230万只,年增速达10%。
在运行的煤气交换器前,质检科长高宇勤给笔者细细地算了一笔账:“在没有技改之前,我们煤气交换器的龟背跳罩一年要换3个—4个,换一次要停产一天,一年仅这一项损失加起来就超过10万元。后来,经过多次试验,我们在龟背与烟气接触的一面涂上一层耐高温、耐腐蚀材料后,一年只需要在计划停机检修的时候更换一次就能解决问题,绝不影响正常生产。”
对于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新疆伊力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各酿酒厂包装车间的员工来说,他们对酒瓶质量的提升,感受最深:“没有用托盘包装之前,麻袋里肉眼几乎看不见的细小纤维就是我们质量的最大隐患,还有,每只瓶子上的塑料套袋也影响了我们工作的进度,现在好了,一个托盘可以容纳上千只瓶子,由于密封的好,每只瓶子都洁白如新,减轻了洗瓶人员的很多压力。”从麻袋包装到托盘包装,等于给伊力特的包装事业带来了一场革命,同时年节约各项费用在40万元以上。
在制瓶车间,机油是生产必备的低值易耗品,对近千度的玻璃滴料起冷却和润滑的作用。玻璃公司投产初期,管理粗放,一个月380公斤机油还是紧张。生产走上正轨后,公司制定了节能减排制度,超罚节奖。有了制度的约束,各个班的员工都绞尽脑汁节约原材料,他们将原来面积很大的抹布改小了,杜绝了滴洒。每个员工都将自己班的油看得无比宝贵。制度和意识的强化,使机油的使用量急剧下降,现在一个月240公斤机油还有结余,节约机油近40%,年节约资金上万元。在倡导节约机油的同时,攻关小组还在机油的质量上下功夫,因为与窑炉内出来的滴料直接接触,他们将原来黑色的机油改成白色的涂料,投入实际生产后,乳白瓶的光泽度提高了不少。
“根据生产实际,公司加大了技术攻关和创新力度,每年都要拟定几个攻关项目和课题,成立攻关小组,同时也将节能减排和环保量化到每个车间、每个班组、每个月,一月一考核兑现通过技改给力企业增效。”公司董事长鲁明道出了技改和创新是带动公司经济的核心所在。
在玻璃公司办公楼前的厂务公开栏中,笔者看到这样一组数字:2011年2月份材料消耗,包烤车间计划76,实际59,节约17;制瓶车间计划6949.82,实际4761.48,节约2188.34;炉料车间:346.90,实际204.3,节约142.60……正是这种严谨、科学的管理和无止尽的创新为玻璃公司插上腾飞的翅膀。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车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