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鲁酒企业通过结构调整、品牌塑造、文化营销等发展战略,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出现了整体复苏的喜人局面。同时也让诸侯割据的鲁酒板块硝烟四起,竞争升级,使市场竞争不再仅仅体现在产品与产品、厂家和厂家、经销商和经销商之间, 而是整个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面对这一新的发展态势,白酒生产企业应该如何应对,在瞬息万变、不进则退的市场大潮里先人一步,领先全程?近日,记者来到花冠集团酿酒有限公司进行了采访。请看——
花冠:推行“供应链”管理赢得发展先机
中国菏泽网讯 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里,花冠集团投资2.8亿元、占地400亩的新厂区全部投产运营,原酒生产能力达到2万多吨,总储酒能力3万吨,一跃成为山东最大的粮酒生产基地。全年集团上缴税金3266万元,比2008年增加715万元,新增就业人员530人。
是什么让花冠人在国际金融危机袭来之际,却奋发前行,书写了令业内难以置信的“奇迹”?刘念波总经理笑着答道:“这要得益于花冠较早实施了‘供应链’管理。”
原料供应 赢在可控化管理
事情要从“砸次品”事件说起,2008年中秋节前夕,正值产品销售旺季,许多经销商早已提前将货款打入公司账户。但在关键时刻,上游供货商生产的酒瓶出现了质量问题。供货商说,信誉比金钱更宝贵,宁可赔钱也不能损害企业信誉,将不合格酒瓶全部砸碎。供货商确保质量,讲求信誉,无可厚非。虽然表面上对花冠没有影响,但实际上隐性损失很大,由于酒瓶不能及时到货,公司被迫更改生产计划,原先准备好的包装箱、原酒不得不重新更换,不仅影响了生产进度,而且引起了职工的抱怨;更严重的是经销商对企业的预期大打折扣,降低了企业信誉,影响了产品销售。
花冠领导班子考虑再三,决定采取“供应链”管理办法,与上游供货商通力合作,先期规范性介入,将花冠对原材料的工艺要求、生产流程与供应商进行详细的沟通,让供货商提供的原材料更加 规范化、定制化,实现了外部管理内部化。不仅促进了上游供应商原材料质量的提升,提高了市场竞争力,而且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花冠则实现了原材料的优质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了双赢局面。
销售渠道 赢在转型升级
花冠始终坚持“精诚合作、厂商共赢”的市场运作模式,共建销售网络。随着花冠品牌的发展壮大,一大批经销商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是面临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许多传统经销商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市场是企业和经销商共同创造的,但最终还要交给经销商来维护,经销商环节出了问题,市场危机就会跟踪而至。”刘念波总经理说。
鉴于此,一些以“夫妻店”、“父子店”为经营模式的经销商,转型升级就迫在眉睫。于是花冠迅速启动了对下游经销商的“链式管理”,先是帮助经销商成立股份公司,明晰经营产权、股份,接着将先进的薪酬分配制度,绩效考核体系、战略规划设计等一系列先进的管理理念传授给经销商,提升他们的市场运作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目前,花冠已帮助10多个经销商完成了转型升级。
自身建设 赢在精细化管理
2009年,花冠新厂扩建项目全部投产,生产能力完全可以满足市场需求。站在新的发展起点,花冠开展了以“实行‘7S’管理,提效率增效益”为主题的管理年活动,专门设立了“7S”管理推进委员会,重点负责对各部门主要工作内容,进行监督检查,并对焦点、难点问题制定有效措施,跟踪落实。力求管理实现精细化、规范化、程序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有效地调动了全员生产管理的积极性,使企业原酒生产能力、新品研发能力、仓储供应能力、市场销售能力实现了同步增长、协调发展,企业赢得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目前,花冠系列产品不仅在省内牢牢占据了市场份额,并在辽宁、天津、河南、江苏等地开拓了新的市场领域,成为鲁酒板块率先崛起的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