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文革”结束后的第一年。为了扭转茅台酒厂的被动局面,省委、省政府决定调时任中共仁怀县委书记、县长周高廉出任茅台酒厂党委书记、厂长。周高廉的出现预示着茅台命运的又一次转折。
当日的周高廉是带着省里的“死命令”来的:必须完成当年生产任务。
但摆在眼前的现实是,自1962年起,茅台酒厂已经连续15年没能完成国家下达的生产任务和销售计划,连续16年亏损达444万元。
而周高廉到任时,距1978年新年钟声敲响仅4个月时间。
周高廉回忆当年刚上任时看到的情形:
厂里猪圈林立,污水遍地。生产车间随处可见蜘蛛网、垃圾,生产缺乏激情,知识分子靠边站,内部管理混乱……
与那时期的所有国企一样,遭遇十年浩劫,让生产管理几乎陷于停顿,该抓的工作千头万绪。
好在周高廉的目标非常明确。
他与新的领导班子达成共识,提出“说了算,定了干,遇到困难都不变”,大战100天,全面完成国家计划,并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建“大庆”式企业。
雷厉风行的一系列工作旋即展开,有如注入一针“强心剂”。
面对三年自然灾害中,工人为解决肚皮问题兴建的300多间猪圈,周高廉一声令下:“撤”。那让现代人无法想象的猪圈林立、污水遍地的场景顿时烟消云散。
此后又在车间班组推行文明生产,大大改善了企业面貌。
环境整治只是表象,如何点燃生产激情才是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厂里迅速重新启动在“文革”中陷于停顿的三车间建设,在“大庆”精神激励下,大战20天,在最短时间内投产。
周高廉回忆说,他到任时,生产任务仅完成了400吨,而国家下达的任务是750吨。4个月过去,国营茅台酒厂实现了建厂以来的“三个历史性突破”:1977年,茅台酒产量突破生产计划,完成了763吨;销售完成了387吨,是建厂以来最好的一年;结束了连续15年没有完成国家生产和销售计划的历史;亏损下降到16年来的最低水平2万元。
第二年,一声春雷唤醒沉睡的中国。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正式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国策。
春潮席卷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