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初召开的职工代表大会上,新疆伊力特酒三厂可谓出尽了风头。该厂作为惟一的一个年度受公司表彰的“先进单位”,彰显了他们在管理上的独到之处。
“其实,与其他兄弟单位比起来,我们在生产管理上说不上创新,就是针对生产的关键环节,把管理做细做实,做到每个人的心中。”这是该厂厂长甘昌华的经验之谈。
近几年,公司积极顺应市场需求,对原酒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在口感方面也向绵柔、爽净方向发展。为此,每年都会在工艺上做一些相应的调整。
能在酿酒班立足的班长,酿酒工龄动辄十几、二十几年,个个身怀绝技。他们对酒醅、温度、酸度、水分、淀粉的理解和把握就像对自己的老婆、孩子一样熟悉。
时间长了,就会产生一些操作上的固有模式。遇到公司推行新工艺或其他改革时,总会遇到或多或少的阻力,这种固有思维观念、操作方式对生产不利,对管理更不利。
酿酒厂的领导大部分都是酿酒出身,面对遇到的问题和阻力,他们没有采取强硬的措施。那么多酿酒班,不可能每时每刻都盯着。
这时候,班子成员便会召集酿酒班长、装锅的锅长、行车驾驶员等关键部位人员一起开个轻松而又民主的现场会,就酿酒生产现状和不足以及工作中的困惑畅所欲言。
在文章来源华夏酒报交流和探讨中,在领导深刻的分析和引导中,大家的思想渐渐达成一致,员工很多自以为是的想法就在这时候悄悄改变了。
思想通了,还有什么不能完成的呢?大部分举措和制度就是在这种比较民主的氛围里推行成功了。
以情感人、用情管理是他们管理的又一特色。
在酿酒厂,等级酒品率、综合出酒率、产量是硬道理,这与员工的收入直接挂钩,酿酒班的班长就是靠这些指标扬眉吐气的。
有第一就有倒数第一。
厂领导对那些走上坡路的班鼓励加赞扬,让他们更有信心;对产量和质量始终停滞不前的班组,领导班子更重视。他们会定期不定期到这些班里和他们共同探讨工艺,参与他们工作的全过程,仔细查看他们对温度、水分的控制,结合别的班近期的参数提出建议和意见。
“我们的酿酒班长,都是些自尊心很强的汉子,产量上不来他们比我们更着急,经常会主动来找我们让我们分析是哪些环节出了问题。”谈到这些酿酒汉子对酿酒的执著与困惑,甘厂长如数家珍。
当然,任何时候,制度依然是管理的有力武器。人人都有惰性,有时制度可以让惰性变成动力。
行车是酿酒厂不可或缺的角色,因为要不停地起窖下窖,要拉锅,行车上的减速器和钢丝绳就成了易耗品。酒三厂一项奖罚制度让这个厂的行车驾驶员成为这个岗位上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