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市场 > 白酒 > 正文
创新,我们走在大路上
来源:  2015-12-21 06:35 作者:
  在新疆白酒发展历史过程中,“伊力特现象”一直是专家学者的研究课题,几十年经久不衰,畅销全国,因为与其他新疆白酒企业相比,伊力特拥有太多短板,远离城市,运输成本高,人才缺乏,信息闭塞等等。但深谙企业发展之道的伊力特人,面对太多疑问和探询,自豪地说:“创新,我们走在大路上”。

  追寻伊力特创新之路,可以说从建厂那一天起,创新就成为伊力特立厂之本,兴厂之道。

  伊力特是20世纪50年代由一批老军垦战士创建的,在缺少设备设施的条件下,他们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土法上马。没有酿酒甑锅,赶上马车到400里外的伊宁市买回一口俄罗斯人回国留下的大铁锅;酿酒用的设备大多是木制的:大铁锅上用柳条编成篦子,上面铺上芨芨草帘子做成蒸筚,大铁锅周围用木板箍成一米高的锅桶,上面再加一个木制的盘盖,这就是蒸锅,将连接蒸锅的胶管盘在木桶里的一头伸出来,就做成土冷凝器。

  1955年11月20日,烧出伊力特“第一锅”酒,遥想当年酿酒的“创新”之举,老人们还回味无穷,怡然自得,这也给后辈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随着改革开放春风吹过,伊力特技术创新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迎来了伊力特创新的高涨,伊力特科技工作者围绕企业酿酒生产特点,进行广泛的技术攻关和创新。

  20世纪80年代初,伊力特开始人工老窖泥窖池实验,其形状为长窄条形,窖壁建成钢筋水泥框架,用砖砌成凹凸花状,用人工培养老窖泥抹墙,其特点是深、长、窄,便于防寒、保温、防感染,这样酒醅接触窖泥的面积增大,使伊力特酒具有独特风味。

  1988年2月,“创新窖型,提高浓香型酒质”课题获得兵团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3年,一向敢于创新,挑战传统的伊力特人又将创新目光瞄向制曲生产,大胆将计算机应用于制曲生产,打破传统制曲禁区和季节性制曲质量差异,使伊力特的制曲生产由近代分散作坊的手工制作发展到专业现代化的机械生产,由自然发酵不可控制到微机控制立体发酵。

  1995年,“大曲架式发酵微机监控系统及制曲工艺”课题荣获自治区推广应用新技术优秀成果二等奖。

  进入21世纪,伊力特创新工作也发生质的飞跃,一批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的青年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站在创新的前台。

  2007年度“兵团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海超,运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和酿酒专业知识,开发“伊力特酒质控制计算机管理系”,使技术中心分散的分析数据,进入了信息高速公路。伊力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今年一届四次职文章来源华夏酒报代会上为他披红戴花,隆重表彰,奖励他10000元;青年技术人员刘雪剑潜心钻研,刻苦攻关,设计开发了“伊力特包装产品管理网络版应用软件”,软件涵盖了伊力特公司1998年至今的包装产品档案、2005年至今的包装生产信息、1995年至今的酿酒生产信息、经销商包装酒的所有信息,数据库中还储存了200多张产品照片,信息全面、直观,分析结果一目了然,大大简化了工作程序,提高了生产管理效率,公司奖励其10000元;维修工袁斌立足岗位,开展技术革新,先后技术革新10多项,为企业节约增收100多万元,先后被授予“农四师劳动模范”称号、新疆“屯垦戍边奖章”和兵团第八届“十大杰出青年”。

  市场是海,创新是帆。五十年英雄之路,五十年创新之路。伊力特面对市场竞争的惊涛骇浪,紧扯创新之帆,从容不迫,挺立潮头,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书写西部酒业奇美篇章。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王玉秋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