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市场 > 正文
啤酒营销,找准病根再下药
来源: 《华夏酒报》  2007-04-30 00:00 作者:八号公寓
  几乎每一个啤酒企业的营销管理者,都时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攻打一个重要市场的时候,消费者对市场原有品牌的忠诚度似乎特别高,长期的消费习惯使他们不接受这个新品牌,并且对新产品的口味有不客观的负面评价;促销力度很大,觉得应该有吸引力,但对销量的促进却不明显;怎样提升销量?销售队伍的回答往往是“加大促销力度”,但加了就肯定行吗?利润怎么办?

  笔者认为,必须要学会找“病根”,就像医生看病一样,诊断的过程比开药方更重要;花了冤枉钱是有害的,耽误了治疗时机的危害更大。下面笔者举几个案例,希望能对同仁有点帮助。

  案例一:

  Z市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城市,啤酒销量大,售价高,是个卖啤酒的好地方,少数民族是Z市的啤酒重度使用群体。L啤酒是垄断当地市场多年的品牌,深受当地消费者尤其是少数民族消费者的青睐。X啤酒是距Z市不远的城市生产的产品,进攻Z市场后,曾一度表现不错,但后来迅速滑坡,难于遏止。

  销售经理告诉笔者,X啤酒的终端覆盖率达到80%,经销商的数量和实力也不错,所以渠道方面不存在问题,问题就出在消费者方面。关于销量上不去的原因,他们认为:第一,竞争对手制造了谣言,说饮用X啤酒影响男性生理机能。这个谣言传播很广泛、影响巨大。第二,对于“瓶盖奖”的促销方式,当地消费者不感兴趣,所以没有达到效果。第三,有一条大河流经Z市,而我们的工厂处在的这条河的下游,所以消费者认为它的酿造用水不如竞品L啤酒干净。第四、我们的产品口味偏淡,消费者喜欢浓口味等等。

  第二天,笔者独自去走访终端,有如下几条发现,使笔者对销售队伍的观点产生疑问:首先,在汉族人口集中的地方,X啤酒的覆盖率几乎为100%,而在饮酒量大的少数民族集中的区域,覆盖率却不到50%,这说明覆盖率并不是没有问题,起码加权覆盖率的问题很大;其次,促销活动的“中奖瓶盖”回到终端的比例并不高,很可能消费者根本不知道此促销活动,并且,笔者了解到消费者兑奖程序比较复杂,会影响兑奖,进而影响促销效果。

  其后,笔者又组织了消费者座谈会(定性研究)和街头拦访、口味测试(定量研究),得出了如下的结论:第一,对于谣言,仅有1%的消费者听说过,这就否定了“谣言影响了我们的销量”这个观点。第二,少数民族消费者两年内喝过X品牌啤酒的还不到50%,少数民族聚居点的覆盖率不足是导致该结果的直接因素之一。第三,对于“瓶盖中奖”,只有38%的消费者知道,而且表示因为兑奖太麻烦,所以很少去兑换。这就可以肯定,促销效果差的主要原因不是促销方式本身有问题,而是消费者认知不够,且兑奖方式设计有问题。第四,对于啤酒的产地,63%的消费者不注意去看,甚至在喝过X品牌的消费者中,有70%的消费者表示不知道产地在哪里,这又推翻了“水质评价导致论”。第五,销售队伍所说的“口味偏淡”而导致消费者不愿接受,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在饮用过X啤酒的消费者中,确实有超过半数的人认为X啤酒口味太淡。

  有了这些诊断,当地公司马上对策略进行了调整:把加强少数民族聚居点的覆盖率、加大“瓶盖有奖”促销活动的宣传力度、改进瓶盖兑奖方式,当成三大工作重点。另外,公司还按照我们市场研究的建议(新发现了一个市场机会),没有加重现有X啤酒的口味,而是额外推出了一款口味较浓且价格较高的产品,一浓一淡分别指向不同的口味细分。后来的结果是,由于策略正确和销售队伍积极努力,两支产品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案例二:

  C市是黄河中下游的一个并不发达的地级市,当地啤酒公司S的年生产能力超过15万千升,但因合资前曾停产两年,并购后重新启动市场难度很大,所以销量很小。市区普通酒(小卖部零售价格在1.5-2元的档次)的90%以上的份额被地处本省外市的一个大型啤酒集团的L品牌占据。新任的领导班子决心要打下家门口的市场,但是经过了一年的铺市和大力度促销,S品牌的市场份额还是不足10%。

  销售部门反映:一,竞品L品牌已垄断本市市场多年,消费者已经习惯了它的口味且忠诚于这个品牌,大多数人认为S品牌口味不好,苦、酸、上头,不太接受;我们买断了一些专销店,但是这些店却无法实现专卖,迫于消费者的要求,店主必须经营竞品L品牌,而且销量远大于S品牌。二,竞品L公司所在地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名山,矿泉水很出名,所以消费者都认为L品牌的酿造用水好,并且消费者都知道本地的水质糟糕,而我公司就在本地,所以消费者不接受。三,S品牌的促销力度较小,对消费文章来源华夏酒报者的影响不大。

  走访市场时,经销商和零售商的腔调和销售部门基本上一样,除了得到“S品牌在有促销小姐的店里,覆盖率能达到80%”这条似乎还有一点价值的信息外,别无所获。

  接下来,我们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研究,得到的调查结果让销售队伍大跌眼镜,主要结论如下:一,当地的消费者在啤酒方面的品牌忠诚度不高,仅21%的人表示忠诚于L品牌,坚决不喝S品牌;其余78%的消费者表示S品牌可以接受,对S品牌并不排斥。二,70%以上的消费者认为S品牌和竞品L品牌的口味差异不大,或者认为S品牌仅仅比竞品L稍微差一点,在稍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就会接受S品牌,所谓“苦”、“酸”、“上头”等问题并不严重。三,经概念测试,消费者对促销活动比较感兴趣,但仅有18.6%的消费者知道本活动。四,居然有75%的消费者认为S品牌的酿造用水为“××泉”的水(当地的名泉),水质非常好,不比L品牌的酿造用水差。

  在这样的调查结果下,公司决定:一,向所有业务代表、主管公布部分调研结果,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产品口味,增强对自己品牌的信心。二,严抓“专卖店不专卖”的问题,不再相信“没有L啤酒就没法开店”的论调。三,改变增加促销力度的初衷,大量利用海报等进行消费者促销告知工作。四,建立和巩固终端客情,争取终端老板的支持和推荐,对消费者施加影响。五,狠抓产品的陈列工作,做到拿取我公司的S品牌比拿取L品牌方便。六,加强对业务队伍的工作监管,狠抓执行力。

  新措施的有效性最早在专卖店得到验证,超过80%的消费者在店里没有L啤酒的情况下欣然接受S啤酒,其余20%的消费者虽有怨言,但在同伴的劝说下也接受了,连专卖店老板也惊讶于消费者的“忍耐力”了。在非专卖的终端里,产品陈列、终端推荐、海报张贴等基础工作发挥了明显的作用。一个半月之后,在没有增加任何促销力度的情况下,销量直线上升,市场占有率从不足10%上升到30%以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案例三:

  B市是中国南方的一个特大城市,经济发达,人口众多。Y品牌在该市场垄断多年,很多企业进攻了很多年,都没能分上半杯羹。我公司的X品牌通过详尽的市场研究,制订了进攻B市市场的策略,但也未敢轻易进攻B市市区,而是先选B市的一个郊县做试点。一年的试点工作下来,效果非常显著,于是,X品牌决定以这样的策略于翌年正式攻打B市区市场。但笔者认为应该进行一次事后评估,搞清楚是策略的哪一部分起到主要作用、哪一部分作用不大,以便进一步调整策略,更利于成功进攻市区市场。

  我们通过很多组消费者座谈会,进行了试点工作的效果评估,即使是这样一项研究,竟也使我们对试点工作的认识改变了很多。我们原以为是以下措施发挥了主要作用:一,产品的“小名”对消费者有很强的吸引力(很多产品都在品牌名称后面加上了“清爽”、“大优”、“澳麦”、“世樽”这样的小名)。二,我们在很多小区都举办了小型的免费品尝及产品推介活动,应该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三,我们进行了报纸夹页广告,应该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四,我们的“瓶盖中奖奖一瓶”对消费者有一定吸引力。

  但是,消费者座谈会的结果却是:首先,消费者尝试本产品的原因是“瓶盖中奖”,尝试后继续饮用一是觉得口味好,二是想兑现“瓶盖奖”。其次,终端老板的推荐,由于我们的业务代表和终端老板有良好的关系,老板看到业务代表压力大,便帮助推荐,大部分饮用过我X品牌的消费者是接受了老板推荐才尝试的。三是海报对中奖信息的传播。原来的猜测中只有一条发挥了明显作用,而其它几条,所起的作用非常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我们在第二年正式进入B市市区市场时,狠抓了上述三条工作,结果是,消费者因为终端老板的推荐、瓶盖中奖的吸引纷纷尝试产品,接着很多消费者喜欢上了X品牌差异化的口味。上市刚刚三个月,就以很小的代价获得了15%市场份额的出色业绩。 

  看了以上这三个案例,我们不难想像,如果没有好的市场研究,结果又会怎样呢?要么增加促销投入,花了很多钱而收效不大;要么把人员的主要精力放到了无关紧要的工作中,人困马乏也解决不了问题;最乐观的结果也不过是销售老总有一天“恍然大悟”,但市场的时机却已经错过了。

  市场调查能帮你找出问题的症结,它能让人们知道到底得的是什么病。知道了病根,你才能知道怎么下药最有效、最经济和最快。它能让你少走弯路,不仅节省营销费用,还能让你不错失市场的时机。所以,不要因为费用紧张就省去市场研究的钱,因为那样不是在省钱,而是在浪费钱。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徐菲远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